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 B.民权主义思想 |
C.民生主义思想 | D.实业救国思想 |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 B.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 D.“主权在民”的观念在不断强化 |
历史上曾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著名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对该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地处富饶、便利的江河下游平原 |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市镇发展 |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
罗马法中确立了许多原则,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 )
A.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范围 | B.主要体现了罗马平民要求 |
C.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衡量依据 | D.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 |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
B.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
C.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公民 |
D.以抽签方式从十个选区中选出五百人议事会代表 |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