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uSO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B.分散质粒子的直径:浊液>胶体>溶液 |
C.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可溶性杂质 |
D.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要从硝酸钾和食盐(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硝酸钾,应把它们 ( )
A.溶解过滤 | B.制成热饱和溶液,降温后再过滤 |
C.加热、冷却后蒸发 | D.溶解、过滤后结晶 |
在盛放浓硫酸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如下图警示标记的是
铜有两种常见的氧化物CuO和Cu2O。某学习小组取0.98g(用精密天平测量)Cu(OH)2固体加热,有铜的氧化物生成,其质量随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另外,某同学绘制了三条表示金属氧化物与其所含金属元素的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1中,A到B的过程中有0.01 mol电子发生了转移 |
B.图1整个过程中共生成0.26 g水 |
C.图2三条曲线中,表示CuO和其中所含Cu元素质量关系的曲线是A |
D.图1中A和B化学式分别为Cu2O和CuO |
下图所示是验证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a、b、d、e是浸有相关溶液的滤纸。向KMnO4晶体滴加一滴浓盐酸后,立即用另一培养皿扣在上面。
已知:2KMnO4+16HCl→2KCl+5Cl2↑+2MnCl2+8H2O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a处变蓝,b处变红棕色 |
氧化性:Cl2>Br2>I2 |
B |
c处先变红,后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酸性物质 |
C |
d处立即褪色 |
氯气与水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
D |
e处变红色 |
还原性:Fe2+>Cl- |
某实验小组对一含有Al3+的未知溶液进行了如下分析:(1)滴入少量氢氧化钠,无明显变化;(2)继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3)滴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白色沉淀明显减少。实验小组经定量分析,得出如图所示沉淀与滴入氢氧化钠体积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未知溶液中至少含有3种阳离子 |
B.滴加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 mol·L-1 |
C.若另一种离子为二价阳离子,则a=10 |
D.若将最终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其质量一定为6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