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七年级(2)班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学会学习”这一专题时,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课题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免书本费的情况下仍有初中生辍学流失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初中生辍学不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是由于家长的不支持。一些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看问题也只顾眼前利益而抛开了长远利益。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是在乱扔钱,而且好处也得不到,还不如回家做生意或外出打打工,可以赚些钱。
(1)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家长不让孩子接受教育为什么是不对的。(4分)
课题小组通过调查发现,班级中不会学习的情况比较突出。为此,他们在黑板报“学会学习”一栏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习不只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以上三句观点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学习方式? (3分)
(3)这些学习方式对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何意义?(至少答出3点,共5分)
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儿子长大以后,什么事都不让他干,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怕儿子饿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但是,等他们回到家里,儿子还是被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阅读材料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儿子被饿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春节期间,小强的几个小学同学聚到他家,聊起了各自所在学校的一些趣事:
(1)小强:我们学校七年级5班的一个女生刘某,学习成绩不佳,不受同学关注。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有一天,她穿了件漂亮的连衣裙到学校,并向同学们炫耀,说这是她爸爸从日本买回来的,价值一千多元。一时间,她自以为成了同学们眼中的“中心人物”,感到很快乐!
(2)小军:我们学校高中部有个男同学,学习成绩较好,但连续几个学期里都不能超过班上的另一个男生。有一天,他带了一把锋利的小刀上学,乘下课玩闹之机,故意将那个男生刺成重伤致残,他自己也锒铛入狱。忌妒,毁了他的大好前程。
(3)小荣:我们班有个女生,进入初中后,就向老师自我推荐当班干部。老师看她有积极性,为了鼓励、培养她,就让她当了班长。她认为自己在小学当过班长,有丰富的经验,不虚心向班主任请教,也听不进同学们的积极建议,还是按照在小学当班长时那一套粗暴的办法整人,不尊重同学,不团结大家,半学期后,就被老师和大家罢免了班长职务。
请你走入情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话句,概括出以上三个趣事分别说明的道理。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道德和法律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道德对法律说:“我调整的范围比你广,社会上的大小事情我都管得着,治理国家非我莫属。”
法律反驳道:“我的约束力比你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归我管,在国家的治理中我才最重要。”
(1)请你谈谈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异同。
(2)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对我国和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感悟生命
据《海南日报》报道,28岁的海南省大学毕业生洪志功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身体残疾,生活很不方便。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独立生活,通过开办2元理发店、出租图书等自食其力,并写出10多万字自传体小说《痛苦中的微笑》。
(1)洪志功的自强精神表现在哪里?
(2)中学生为什么要培养自强精神?
(3)收集一条有关自强的格言或警句,与洪志功共勉。
人生AB剧
父亲说:“儿子,医生说我活到75岁没问题。”儿子听后大哭。父亲问:“怎么啦?别哭啊!”“我还能活15年呢。”儿子听后哭得更厉害。儿子问:“15年后,谁来养活我?”
(1)“儿子”缺乏的是一种什么品质?
(2)“儿子”的这种思想有什么危害
(3)你想对材料中的“儿子”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