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中国、日本和西方各国,其关系就如同这张三、李四、王五一样。日本人缺乏深厚的文明基础,自量不可能挡住西方文明大潮大浪的冲击,只好全盘接纳。在这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指责日本人缺乏民族主义精神。相反,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日本人也像中国人那样,死抱着自己的传统不放,可以断言,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痕比起中国人来会更多更深。
材料二 抵御虽然可以给文化的交汇增加困难,但终挡不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反,越是抵御,抵御者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所留给自己的伤痛就会越重。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对西方文明在抵御中被迫逐渐接纳同时又在接纳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抵御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行程中,中国人抵御西方文明所持的盾牌自然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用孔孟之学反对西学,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反对社会变革。其结果,不是将中国引向社会发展的正道,而是导人歧途。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主义壮举,引来了英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满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声威扫地,也使国人“神明华胄”的荣光顿时暗淡下来。尽管不少的守旧人物依然抱着“祖宗之法”、“夷夏之辨“之类的信条不放,但西人炮火的威胁和《南京条约》的耻辱迫使国人不得不从”天朝上国“的梦乡里觉醒过来,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相比具有优越性。林则徐、魏源等人就是第一批觉醒过来的人。
阅读后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的全盘接纳西方文明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在日本的近代日本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合理性。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请回答:
(1)图一所示文件制定的背景是什么?它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6分)
(2)图二是1954年我国颁布的一个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哪些原则?它颁布的意义?(8分)
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 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893年,法俄两国签订《俄法协约》。协约规定:如果法国遭到意大利的进攻,或俄国遇到德国和奥匈攻击,对方应以全力支援。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
材料二第1条缔约各方应个别地或集体地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的边界领土堆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地区的规定得到遵守。第2条德国和比利时,同样德国和法国相互约定双方彼此不得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彼此不得诉诸战争。
——《洛迦诺公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三国协约成立的背景。
(2)分析三国协约成立、《洛迦诺公约》签署分别对欧洲局势产生哪些影响。
(3)请帮助填写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战场的详细进程表(9分)
时间 |
欧洲 |
亚洲、太平洋 |
北非 |
1931 |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
||
1933 |
① |
||
1935 |
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
|
1936 |
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
② |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
1937 |
③ |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
|
1938 |
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德签订《慕尼黑协定》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 |
广州武汉沦陷,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
1939 |
④ |
意大利侵占阿尔巴尼亚 |
|
1940 |
德军闪击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德国进攻法国;德意日签订三国军事同盟 |
中日百团大战;日本占领印度支那 |
意军入侵东非和北非;意军进攻英属索马里 |
1941 |
⑤ |
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
隆美尔支援意军,双方拉锯战,埃塞俄比亚复国 |
1942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转变,二战重要转折点 |
⑥ |
英军和德意军队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点 |
1943 |
美英联军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轴心国开始瓦解 |
⑦ |
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场结束,美英中开罗会议 |
1944 |
⑧ |
美日菲律宾海战 |
|
1945 |
雅尔塔会议,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⑨________________;纽伦堡审判 |
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
|
1946 |
东京审判 |
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教材P113资料卡片
材料三第一条第十款:无论何州,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但为执行该州检查法令所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除非已实际遭受入侵或遇到该不容缓的危险,不得进行战争.第六条: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宪法修正案第十条: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引自《美国宪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自然法产生的政治哲学基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简述其对美国的积极意义。
2015年中国将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阅读下列相关材料: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新华社台北2014年7月29日电)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28日表示,当局将于明年盛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因为在那场民族御侮中,中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民党军队共有320多万官兵殉职,民众伤亡也在2000万人以上。
材料三中国抗击的日本的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七七事变”到一九四五年,日军历年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百分之七十六点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摧毁的日军有生力量数目最大。
——刘大年《抗日战争年代》
材料四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结合材料一、二举例说明这种“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二战中中国军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阅读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3)时过境迁,我们对抗战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但对一些基本历史史实的认识并没有改变。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