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中国、日本和西方各国,其关系就如同这张三、李四、王五一样。日本人缺乏深厚的文明基础,自量不可能挡住西方文明大潮大浪的冲击,只好全盘接纳。在这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指责日本人缺乏民族主义精神。相反,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日本人也像中国人那样,死抱着自己的传统不放,可以断言,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痕比起中国人来会更多更深。
材料二   抵御虽然可以给文化的交汇增加困难,但终挡不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相反,越是抵御,抵御者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所留给自己的伤痛就会越重。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对西方文明在抵御中被迫逐渐接纳同时又在接纳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抵御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行程中,中国人抵御西方文明所持的盾牌自然是正统的儒家思想。用孔孟之学反对西学,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反对社会变革。其结果,不是将中国引向社会发展的正道,而是导人歧途。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主义壮举,引来了英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满清王朝“天朝上国”的声威扫地,也使国人“神明华胄”的荣光顿时暗淡下来。尽管不少的守旧人物依然抱着“祖宗之法”、“夷夏之辨“之类的信条不放,但西人炮火的威胁和《南京条约》的耻辱迫使国人不得不从”天朝上国“的梦乡里觉醒过来,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相比具有优越性。林则徐、魏源等人就是第一批觉醒过来的人。
阅读后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的全盘接纳西方文明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在日本的近代日本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合理性。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中,集权还是放权,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处死一个杀人犯的权力。
人们充当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不合理的,自私会使人们偏袒自己和他们的朋友,心地不良、感情用事和报复心理都会使他们过分地惩罚别人。
上帝用政府来约束人们的偏私和暴力。
——节选自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个人权利让渡于政府的必要性。
材料二

(2)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经历了一个“集权——放权——集权——放权”的历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历程。
材料三改革行至1984年前后,随着权利下放及经济复苏,各种新的政治难题层出不穷,在决策层和理论界发生了重大的争论和分歧。
在厉以宁看来,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是剥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扭曲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因此全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企业制度本身的重新改造,即财产关系改造,换而言之,只要把企业“还”给了市场,经济体制自然将实现转轨。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中国改革,行政性分权步子迈得太快,而经济性分权则远远不足,“行政性分权充其量不过是使企业从原来中央机关的附属物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因此,不应当笼统地把改革的目标定为“分权”,而应当区分性质不同的权利,行政性权利应当适当集中,经济性权利则应充分下放。
——据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整理
(3)根据材料三比较厉以宁与吴敬琏观点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争论的历史背景。

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24年,英善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片关税平等。法国拿破化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地、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以后,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此后,法国与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类似条约,将本国经济完全纳入国际市场。
——据人民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西欧国家将本国经济纳入国际市场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1952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17个办事机构。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畳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2年国家计委成立的背景。分析并举例说明“计划”二字从国家机构名称中消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摘自《论语》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摘自《荀子·大略》
(1)据材料一,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材料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出:“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的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簿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据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临时约法》不满意的理由,结合当时政局,指出他依然签署和颁布《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品质?
材料三大英国图书馆为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开展了主题为“大宪章:法律·自由·遗产”的展览。主办方还从全世界著名的法律文件中选取了陪展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大英图书馆为什么以“法律·自由·遗产”作为展览主题来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部分陪展品名录”中空白处应补充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补充的文件说明其入选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 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 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 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 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 ,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

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被称为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一次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 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
——以上材料来自网络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纲领予以评价。你认为这一现代化纲领需要作哪些调整和补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