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这些情况( )
A.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
B.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
C.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
D.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19世纪70—80年代,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劳动和社会保险立法,规定了6天工作制,废除在工矿企业中使用童工,工人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残疾和老年保险由国家、雇主和工人共同缴纳等内容。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这些法令主要由帝国议会通过 |
B.说明了德国的自由主义传统比较强大 |
C.反映了当时欧洲工人运动正处于高潮阶段 |
D.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 |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协调了国家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
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
美国史学家所著的《全球文明史》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目中这样论述到:“欧洲的海上霸权和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路的开通,在世界历史上造成了三个重大后果。其一,为食物、疾病和一些工业制品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其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世界经济,首次将美洲包括在国际贸易中,并为欧洲和亚洲确定了不同的框架。其三……”根据你的理解,省略号部分最合适的表述应该是
A.“促使哲人们去寻找和发现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的法则。” |
B.“一个基于议会理念之上的政治制度逐渐成型并走向成熟。” |
C.“孕育了被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的崭新的生产方式。” |
D.“为西方以殖民的方式直接进入世界的某些地区创造了条件。” |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25亚士的罚金。”有一天某人的葡萄蔓被砍了,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因他告的是葡萄蔓被砍,而不是树,就不予受理。此案例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带有
A.习惯法的特征 | B.公民法的特征 |
C.万民法的特征 | D.自然法的特征 |
哈罗德•伊尼斯说:“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摧毁了“权威的根基”,此举
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②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③极大地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④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