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日本哪次改革的内容?
(2)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3)这一重大改革是受到什么文化的影响?
(4)这次改革有什么重大意义?
(5)这次改革前后,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有了什么变化?
(1)请在下面两幅图A、B、C、D、E处,写出它所代表的古代文明的名称。
(2)请列举上述古代文明的标志性成就三例。
(3)图一中的古代文明与图二中的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共7分)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元·高明《琵琶记》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摘自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材料三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有关?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该选官制度中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当时人们普遍推重什么科的考试?
(3)根据材料概括明朝时该制度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考试的命题范围是?(1)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指秦朝焚书坑儒)……。”
(1)材料抨击了明朝怎样的选官方式?为什么这种方式“有甚于咸阳之郊”?
(2)为了加强专制集权,明清两朝还创立了哪些制度?
(3)根据材料分析:该制度在唐、明两朝产生的主要影响是否一样?如不一样,试概括明朝时该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
(2)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3)“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
(4) 举两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节选自《贞观政要》
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材料三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材料四:
(5)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几项发明?图二“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哪一地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6)如果你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