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工具,当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几次科技革命。请回答:
(1)第一次到第二次科技革命,交通工具实现了从地面→水面→空中的飞跃,请举出代表工具各一例。
(2)分别说出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何种时代?
(3)科技革命也为资产阶级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那么这个掘墓人是什么阶级?唤醒这个阶级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4)两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地飞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喻成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他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2)在他执政之后,为缓和君民关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英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最少年”
材料二:看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和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它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唐朝时都有谁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完善?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请仔细观察下列图片
(1)写出图片名称。
图一:图二:图三:
图四:图五:
(2)从图五可以得到哪些有效信息?
(3)修建图五表示的工程的目的是
(4)图五表示的该工程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活跃繁荣的外交历史,也曾有过几乎与世隔绝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材料一: 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材料一中,“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4 分)
(2)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与明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反映出怎样的共同点?请你就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试举两例。( 4分)
(3) 材料四反映的清朝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对外政策带来了怎样的后果?(4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上)
材料二近日我国之上策,与其坐等邻国开明而共兴亚洲,毋宁不与他们为伍,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
——(日)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三六个重要国家生产增长指数表
国家 年份 |
美国 |
英国 |
联邦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比利时 |
1938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949 |
174 |
113 |
100 |
112 |
101 |
109 |
1955 |
219 |
134 |
178 |
149 |
150 |
135 |
注:表格里的数字以1938年为基数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下)
材料四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和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取得了怎样的世界地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为了“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日本实行了什么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20世纪50年代生产增长最快的是哪一国家?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哪次科技革命有关?
(4)请举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各一例,证明材料四所表达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谈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