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位外国学者说:“20世纪的中国从1978年开始”
材料二:

材料三:这一年,我国的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1)材料一中的为什么说“20世纪的中国从1978年开始”?
(2)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3)材料四与材料五所反映的开放格局有什么根本区别?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回答:
(1)是谁使“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种模式又称什么?
(2)从材料二看,这种模式有什么弊端?
(3)除此之外,你认为弊端还有哪些?

阅读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回答有关问题:

产品项目
1913年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计划
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640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10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616
钢(万吨)
420
430
830
592
汽车(万辆)

0.07

2.93
拖拉机(万台)

0.13

4.89
棉织品(亿米)
25.82
26.78
57
26.94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从材料提供的数据看,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哪些特点?
(2)苏联工业化的结果如何?
(3)想一想,这种工业化结构会有何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
苏维埃俄国农业总产值在1925年至1926年度约为97.46亿战前卢布,而1913年到1914年度为102.25亿战前卢布。1925年谷物生产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度就增加133%以上……资本主义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为了使农业达到战前水平,花了1年以上的工夫。德国在10年之内才把主要谷物作物的产品增加了21%。法国甚至于到1931年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俄国在5年内把谷物产品增加了77%。——《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学习杂志社1955年版
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苏俄经济在1925年几乎达到战前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苏俄实施该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3)该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

为以下图片填写说明: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的送往粮食征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摘自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2 (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2)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摘自《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应用地理、历史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B.为了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C.为把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D.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分布在
A.东欧平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中西伯利亚平原
D.东西伯利亚平原
③俄罗斯的耕地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和南部。东欧平原的( )河流域和( )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
④材料1和材料2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
⑤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⑥从材料1到材料2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