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宋晟,字景阳,定远人。父朝用,兄国兴,并从渡江,皆积功至元帅。攻集庆,国兴战殁,晟嗣其职。既而朝用请老,晟方从邓愈克徽州,召还,袭父官。累进都指挥同知,历镇江西、大同、陕西。十七年五月讨西番叛酋,至亦集乃路,擒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把都剌赤等,俘万八千人,送酋长京师,简其精锐千人补卒伍,余悉放遣。召还,复为都指挥,进右军都督佥事,仍镇凉州。
二十四年充总兵官,与都督刘真讨哈梅里,□地去肃州千余里,晟令军中多具粮糗,倍道疾驰,乘夜至城下。质明,金鼓声震地,阖城股栗,遂克之。收其部落辎重以归。自是番戎慴服,兵威极于西域。明年五月从蓝玉征罕东,徇阿真川,土酋哈昝等遁去。师还,调中军都督佥事。
二十八年六月,从总兵官周兴出开原,至忽剌江。部长西阳哈遁,追至甫答迷城,俘人畜□还。明年拜征南右副将军,讨广西帡幪诸寨苗,擒斩七千余人。又明年,总羽林八卫兵讨平五开、龙里苗,由是诸寨苗慑服。三十一年出镇开平,从燕王出塞,还城万全诸卫。
成祖即位,入朝,进后军左都督,拜平羌将军,遣还镇。永乐三年招降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五千人,获马驼牛羊万六千。封西宁侯,禄千一百石,世指挥使。
晟凡四镇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著绝域。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材,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即敕晟以便宜从事。晟尝请入朝。报曰:“西北边务,一□委卿,非召命,毋辄来。”寻命营河西牧地,及图出塞方略。会病卒,五年七月也。
(《明史·宋晟传》)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简其精锐千人补卒伍检阅 |
B.徇阿真川占领 |
C.倍道疾驰加倍 |
D.即敕晟以便宜从事皇帝下令 |
填入下列“□”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与都督刘真讨哈梅里,□地去肃州千余里
②追至甫答迷城,俘人畜□还
③西北边务,一□委卿,非召命,毋辄来
A.其而以 |
B.之乃于 |
C.其乃于 |
D.之而以 |
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B.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C.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D.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晟因为跟从邓愈攻克了徽州,所以被皇帝召回朝廷,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 |
B.洪武二十九年,宋晟总领羽林八卫的军队讨伐并平定了五开、龙里的苗人,又一次取得大捷。 |
C.明成祖登位后,在永乐三年招降了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的五千人,得到马匹骆驼和牛羊一万六千只。 |
D.宋晟曾经请求入朝,明成祖却要他管理西北边疆事务,没有朝廷召回的命令,不允许他擅自回京。 |
根据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⑴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明,金鼓声震地,阖城股栗,遂克之。
②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材,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
⑵文中说宋晟“威信著绝域”,请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抑又闻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孔子之门,不道管、晏,则谋之为人也,其可度哉!
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以智免,归家江陵家:居住 |
B.问其业益习习:熟习 |
C.触罪摈越、楚间六年摈:抛弃 |
D.蓄其志以周于事蓄:怀有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禄养之缓王之蔽甚矣 |
B.出则信,入则厚金就砺则利 |
C.后以智免不赂者以赂者丧 |
D.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何可胜道也哉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谋大概是唯一能“振吾宗”的人的一组是 ()
①谋在众少言,好经书②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③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④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⑤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⑥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中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
B.对于柳谋去广州,作者一开始是有疑虑的,但后来发现他的做法合乎士人的行为标准,又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 |
C.作者认为柳谋虽然不为管仲所知,但他也可以有管仲的“人”的名声,而柳谋的为人,是不能轻易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的。 |
D.作者觉得自己年轻时热衷名誉,以致被贬永州六年,生活艰辛,无所作为,虽然感到惭愧、不安、悔恨,但事已至此,羡慕柳谋的做法也无济于事了。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
(2)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
(3)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人。父咸秩,陕西大都督府司马。穆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访主归之。从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昭素谓曰:“子所得皆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且语人曰:“李生异日必为廊庙器。”
周显德初,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迁右拾遗。宋初,以殿中待御史选为洋州通判。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移隘州通判,有司调郡租渝河南,穆以西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又坐举官,削前资。时弟肃为博州从事,穆将母就肃居,虽贫甚,兄弟相与讲学,意泊如也。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召。明年,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沿华靡,至穆而独用雅正,悉矫其弊。穆与卢多逊为同门生,太祖尝谓多逊:“李穆性仁善,辞学之外无所豫。”对曰:“穆操行端正,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上曰:“诚如是,吾当用之。”时将有事江南,已部分诸将,而未有发兵之端。乃先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穆至谕旨,煜辞为疾,且言“事大朝以望全济,今若此,有死而己。”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物力雄富,恐不易当其锋,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使还,具言状,上以为所谕要切。江南亦谓其言诚实。
太平兴国初,转左补阙。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饱事,面赐金紫。四年,从征太原还,拜中书舍人。预修《太祖实录》,赐衣带、银器、缯彩。七年,以与卢多逊款狎,又为秦王送草原朝辞笏记,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
八年春,与宋白等同知贡举,及待上御崇政殿亲试等士,上悯其颜瘕瘁,即日复拜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五月,召为翰林学士。六月,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滑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迹,权贵无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十一月,擢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月余,丁母忧,未几,起复本官。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九年正月,晨起将朝,风眩暴卒,年五十七。
穆自责授员外郎,复中书舍人,入翰林,参知政事,以至于卒,有及周岁。上闻其死,哭谓近臣曰:“穆国之良臣,朕方倚用,遽兹沦没,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赠工部尚书。(节选《宋史·列传二十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上
A.穆幼能属文,有至行属:连缀,写作 |
B.煜辞以疾辞:推辞,拒绝 |
C.宜熟思之,无自贻后悔贻:赠送 |
D.擢拜左谏议大夫擢:提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所得皆精理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
B.以进士为郢、汝二州从事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 |
C.为言者所劾,责授司封员外郎窃为大王不取也 |
D.穆国之良臣句读之不知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穆“至行”的一组是
①行路得遗物,以访主归之
②李生异日为廊庙器
③既至,剖决滞论,无留狱焉
④三年冬,加史馆修撰、判馆事,面赐金紫
⑤知开封府,剖判精敏,奸猾无所假贷
⑥穆三上表乞终制,诏强起之,穆益哀毁尽礼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跟随王昭素尽心尽力地学习《易》及《庄》、《老》,王昭素认为李穆学到了上述古籍的精理,将来必成大器。 |
B.李穆被免职后,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能同兄弟一起学习,感到淡泊舒畅。 |
C.太祖认为李穆生性仁惠善良,人品学识好。李穆作为使者出使江南,言行得体,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
D.李穆在母亲去世后,他回家为母亲守丧,服丧已满后官复原职,但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再守丧三年,皇上没有应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以本州军食阙,不即应命,坐免。
(2)穆操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节,仁而有勇者也。
(3)非斯人之不幸,乃朕之不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策:预计 |
B.即载其家走桂州走:逃到 |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旌:表彰 |
D.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忽:忽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书告其将陈珙作师说以贻之 |
B.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今君乃亡赵走燕 |
C.宗旦乃独不与六国与秦皆诸侯 |
D.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①宗旦言不已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③即载其家走桂州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③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
(2)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3)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净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缗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策》)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趋而后息趋:疾走 |
B.诎指而事之指:意愿 |
C.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捐助 |
D.士争凑燕凑:奔赴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因孤之国乱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B.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余船以次俱进 |
C.涓人言于君曰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下列句子都是燕昭王诚招天下贤士做法的一项是()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④为隗筑宫而师之⑤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⑥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④⑤ | B.①②⑥ | C.②⑧④ | D.③⑤⑥ |
下列各旬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即摆出悬而未决的主要矛盾:初践君位,副、力少,急于招贤强国以报血仇。 |
B.郭隗先生悠悠然指出“帝者”、“王者”、“霸者”、“亡者”与臣僚相处的不同心态,其高下自见。 |
C.郭隗先生为了确保自己顺利地走到燕国历史舞台上,欲擒故纵,从容讲出“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的道理。 |
D.郭隗先生的一番话为天下贤士的接踵而至铺好了道路,文章结尾用贤人云集于燕的史事,呼应了郭隗先生讲述涓人故事的用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②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下列词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 |
B.景淳竟死竟:居然 |
C.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 |
D.人用是多疑名多:称赞 |
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莫舍我吾宁舍之而受祸 |
B.然独好周人急然其行最著 |
C.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
D.何以为报妻卧草中以号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