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贼守,我越南昌□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明朝武
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音xiòng,刺探,得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授刑部主事 寻:不久
B.出大江,安庆 薄:迫近
C.宸濠舟浅,仓卒易舟遁 胶: 粘住,搁浅
D.与论朱子格物大 指:拇指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吾欲以计挠□
②今九江、南康已□贼守
③我越南昌□相持江上

A.①之 ②为 ③与 B.①之 ②于 ③与
C.①其 ②为 ③以 D.①其 ②于 ③以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守仁年轻时就文武双全。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俘虏、杀伤敌人七千多。
C.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调兵遣将,准备直捣南昌,不料消息泄露,引起朱宸濠怀疑。
D.朱宸濠从安庆回师救南昌,连船结成方阵,官军放火烧船,活捉了朱宸濠。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②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冠绝有明一代,影响深远。请依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其取得如此学术成就的主观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师:师从、学习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3)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小题。(6分)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节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
B.损益的含义是增减、兴革。
C.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他认为周礼也一样可以改变。
D.本章中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孔子说可以知道。

本章中孔子对历史文化的具体看法是什么? (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滇”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 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 “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难期其水乳遽:立刻,马上
B.余忝将相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之词气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勉励

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 )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③吾家亦盈时矣。
④吾与诸弟当设法自概之。
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
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 “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独立应对。
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
甲:乙:
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人假:授,给予
D.命出,将戮之引:拉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至于此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世宗为麟趾学士 是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弗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糜鹿 D.乃代之仪署而行悟已往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