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 △H =+131.3kJ/mol表示
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
有X、Y两种元素,原子序数≤20,X的原子半径小于Y,且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选项中m、n均为正整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X(OH)n为强碱,则Y(OH)n也一定为强碱 |
B.若HnXOm为强酸,则X的氢化物溶于水一定显酸性 |
C.若X元素形成的单质是X2,则Y元素形成的单质一定是Y2 |
D.若Y的最高正价为+m,则X的最高正价一定为+m |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2A(s)+2B(g)C(g)+D(g)在恒容容器中进行,不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
A.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
B.混合气的密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
C.A的质量不再改变 |
D.单位时间内生成2a mol A,同时生成a mol C |
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同周期,A、C的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B>A>C
B. 原子半径:A>B>C
C. 离子半径:A2->C->B2+
D.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C>B
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 B.乙烯通入溴水中 |
C.在镍做催化剂的条件下,乙烯与氢气反应 | D.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种实验:①将镁粉投入到冷水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②将镁粉投入到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会慢慢褪色;③将镁粉投入到液溴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④向含有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褪去。下列关于镁粉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镁粉只直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 |
B.镁粉只与溴水中的酸反应 |
C.产生极少量的气泡是由于镁粉与水反应得到的 |
D.镁粉在水的催化下与溴发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