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7.下图装置Ⅰ是实验室制乙酸乙酯的常用装置:

实验中所用的某些试剂及产物的相关数据如下:

物  质




2,4,6

 

熔点/℃

沸点/℃
乙  醇
-114
78
乙  酸
16.6
117.9
乙酸乙酯
-83.6
77.5
98%H2SO4
10
338

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用CH3CO18OH与CH3CH2OH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浓H2SO4的作用是             
(2)要从装置Ⅰ中右侧小试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应进行的操作是:撤出小试管,将混合液倒入        (填仪器名称),用力振荡,静置,           (填现象),然后将产物从__   ___口(填“上”或“下”)倒出。
(3)采用装置Ⅱ可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说明该装置可提高乙酸乙酯产率的原因: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酯的性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某实验需要480 mL 0.2 mol/L的Na2CO3溶液,现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该溶液。
(1)① 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还缺少
② 实验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
(2) 应称取Na2CO3·10H2O晶体的质量为:
(3)根据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各有什么影响,将其序号填在下面空格:
①碳酸钠失去了部分结晶水;②用“左码右物”的称量方法称量晶体;
③碳酸钠晶体不纯,其中混有氯化钠;④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⑤定容时俯视液面;⑥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 
其中引起所配溶液浓度:a.偏高的有
b.偏低的有
c.无影响的有

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如下图(铁架台均已略去)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气体性质实验。图中用箭头表示气体流向,A表示一种纯净、干燥的气体,B表示另一种气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装置己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和干燥剂只能从下列物质中选取:Na2CO3、NaHCO3、MnO2、Na2O2、NaCl、无水CaCl2、NH4HCO3、碱石灰等固体和H2O2、蒸馏水。
根据图中装置和反应现象请回答:
(1)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丁中的干燥剂应选 ,不选另一种干燥剂的理由是

(3)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戊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是(吸热、放热) 反应,可能发生的什么现象可以证明你的判断

(1)下列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的是

A.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
B.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用 10 mL的量筒量取5.0 mL液体溶质时俯视读数
C.用天平称量20.5g某物质,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所得药品的质量
D.10%的硫酸和90%的硫酸等体积混合配制50%的硫酸溶液
E.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定容时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浓度
(Ⅱ)现有下列仪器或用品:a.铁架台(含铁圈、铁夹) b.锥形瓶c.滴定管 d.烧杯(若干) e.玻璃棒 f.胶头滴管 g.托盘天平(含砝码) h.滤纸 i.量筒 j.漏斗 k.温度计。
现有下列试剂:A.NaOH固体 B.碳酸钠溶液 C.氯化镁溶液 D.蒸馏水,试填空:
(1)如图分别是温度计、量筒、滴定管的一部分,下述判断及读数(虚线刻度)不正确的是

A.①是量简,读数为1.5mL
B.②是量筒,读数为2.5mL
C.③是滴定管,读数为2.50mL
D.②是温度计,读数是2.5℃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还缺少的仪器是
(3)除去 Mg(OH)2中混有的少量 Ca(OH)2,可以用的试剂是:(选填序号),操作方法是洗涤。完成上述操作,上述仪器或用品用到的有(从上述仪器或用品中选择,并填上相应序号)。

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

⑴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放的物质是_________,气体应从______端通入。⑵检验:证明CO中含有CO2,装置内应放_______。
⑶贮气:排空气法收集H2时,气体从______端通入。
⑷量气:要测量气体体积,还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测量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端通入。

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

⑴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放的物质是_________,气体应从______端通入。⑵检验:证明CO中含有CO2,装置内应放_______。
⑶贮气:排空气法收集H2时,气体从______端通入。
⑷量气:要测量气体体积,还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测量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_______端通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