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为世界保留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请你用一句话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则标题。(要求:不超过24个字)
国际在线报道 今天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国家之
名,举行公祭仪式,向77年前那场屠城中消逝的30万无辜生命致以最高祭奠。
上午十点零一分,南京城上空响起了尖利的防空警报声。此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所有参加者都低头为死难者默哀,而行驶在南京大街小巷的机动车已纷纷停下,鸣笛志哀。之后,在安魂曲的乐曲声中,16名礼兵抬着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
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以下是网友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四副楹联,请你依据四个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①金陵响警钟,声声振耳, ,莫再坑前空拭泪;
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②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
铭国耻, ,吾辈图强。
③ ,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
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④五千年铁血所凝, ,有谁敢忘?
三十万亡灵且待,看长风更起,催我出征。
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达哀悼或祷祝的文章。阅读下面四则材料,请你用 简洁的语言概
括祭文在不同方面的 四个作用。
材料一:"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
接……"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可谓"祭文中千年绝调"。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
相守,历经患难,名为叔侄,情同手足。在这篇祭文中,韩愈用对话的方式,抒写对亡
侄的哀悼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材料二:"桥山虽高,不及吾祖隆德;沮水攸长,难尽我辈深情。陋文以祭,素肴
以奉,虔诚以表,舞乐以祊。尚飨!"(《公元2014年清明公祭黄帝祭文》)黄帝被
尊奉为"华夏始祖"。作为黄帝陵所在地的陕西省,每年都要举行祭祖大典并撰写祭文,
以追怀祖先艰苦创业之精神。
材料三:重庆一中知名校友、文化学者王康先生在《戊子清明祭文》中写道:"三
百四十万热血男儿血沃沙场,二百一十四名英年将领从容殉国。其碧血常新,……常昭
中华而永垂不朽。"他用祭文还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
材料四:"时逢盛世,国耻长铭,强军强国,实为和平。……今开公祭,举国之名;
举杯三酹,以慰亡灵。"写于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这篇祭文,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
到凝聚的民族精神。尊重历史,敬畏生命,国家的意志与信念,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共10分)。
季荷
季羡林①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每次看到或想到没有荷花的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我便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然后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出现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还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我嫌这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的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何尝不是这样?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⑦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与众不同。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②一切。一日,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来访,看到了这池荷花,极为快意,遂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⑧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⑨我爱我的“季荷”,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原文有删改)
【注】季羡林(1911~2009),著名学者,一生中经历了苦涩的童年,贫寒的青年,动荡的中年,最终成为了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作者一边围绕荷花叙事写景,一边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阅读文章①—⑤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叙事或写景 |
内心感受 |
看到或想到空荡荡的池塘 |
① |
② |
急切盼望 |
池塘中三年来才长出五六个叶片 |
③ |
④ |
心中狂喜 |
阅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的原因。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爱我的‘季荷’,我为我的‘季荷’祝福。”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共7分)。
涂改液的危害
①目前,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办公用品和学生文具。据调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0%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高达95%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散发出的十分刺鼻的气味对人体有害?
②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③为了验证涂改液的危害程度,这三名中学生又找来六只小白鼠,分三组做了对比模拟实验。他们将蘸有不等量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三种试剂的棉花,放人两组小白鼠的笼子边上。使用量大的一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剂量小的一组,每天实验5~8分钟,与剩下的一组对比观察。五天中,实验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与对比组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形成明显对比。停止实验15天,慢性中毒现象逐渐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④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9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人体内或粘在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人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⑤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加强自我保护,警惕慢性中毒,最好不再使用涂改液。对全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打比方 | B.打比方 分类别 |
C.打比方下定义 | D.列数字 举例子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剂量大组,只五分钟小白鼠就惊慌、抽搐而死。 |
B.剂量小的一组,小白鼠的惊慌不安日益严重,进食减少,动作迟缓,体重下降。 |
C.无剂量组,小白鼠体重逐日增加。 |
D.小白鼠的实验说明小剂量的涂改液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 |
结合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全部样品”不能删除的理由。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①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③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在园子里无意中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它们在等候一条蚯蚓、一只鼹鼠、一棵倒伏的大树或园丁的锄头耙子把它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来,它们就趁机发芽。
④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就是大种子的营养储备也不是无限的,瘦弱的幼芽可以在土壤里挤得更远,这样它就有较多的机会抢在能量耗尽之前到达土壤表面。一接触到光亮,幼芽就会立刻察觉,于是它不再长长,而是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光合作用开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诞生了,能量储备已经告急的植物宝宝得救了,开始转成绿色。
⑤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许多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上看出来,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
⑥但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⑦植物学家现在知道,植物确实是依靠光感来测定竞争对手的方位的。他们是这样解释西红柿现象的:在挨挤着很多绿叶的地方,光照会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在于,太阳光中的深红色成分突然多于浅红色成分,绿叶吸收一部分浅红色,却把深红色反射回采,西红柿正是从红色光的变化中得知,绿色的邻居长得快要超过它了。
⑧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 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的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作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⑩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像,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它们的感光分子遍布全身,如果受到刺激,这些分子就会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作出相应的反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内容。
(1)这样它就有较多的机会抢在能量耗尽之前到达土壤表面。
(2)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第③段列举了生菜、烟草和丁香种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第⑧段中说“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人类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回答。
从植物“看”世界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仙人掌花
看见别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了我养花的兴致。我从花草市场陆续买了一些回家种养,海棠、月季、杜鹃、米兰、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施肥,但终究是很难坚持,结果一盆盆花草都枝枯叶落。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只是闲情逸致,那完全是精明勤快人的事儿,与我这个愚汉、懒汉无缘。
例外的是,只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犟呢?要是海棠、月季、杜鹃、米兰也这样易于生存该有多好啊。对于仙人掌的存在,我也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倚着阳台观望,无意中又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活像一张老人的脸。
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都困难。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一个雨后的清晨,我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发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映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竟然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12个金黄色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正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朵,能不倾注全部心血吗?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正是有了这冷峻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之后,我们还能欣赏到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绝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文中说,“仙人掌花”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它的“异常漂亮”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1)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
(2)它绝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肃然起敬。下列句子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2)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文章题为“仙人掌花”,为什么还要写“海棠、月季、杜鹃、米兰”?而且作者前半部分极写仙人掌花的丑陋,而后半部分又对其极尽赞美之词,是否有矛盾之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和他的稻
余长江
(1)我的老家在一片广阔而深远的田野的边缘上,离家50米的地方,有父亲栽种的一块稻田。我就在这块稻田里跟着我的父母学习稼穑,怎样种谷、收谷。
(2)种谷也就是把秧苗插进田里。插秧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在明媚的春光里,母亲成了我学习的老师。母亲插起秧来,就像蜻蜓点水,只见水动,不见水响,一板秧几下子就插到头了。母亲告诉我,插秧如同写字,脚要立稳,腰要端直,手要灵活;插秧第一步是把腿插进去,然后把手插进去,再然后把秧插进去。我似懂非懂,跟着母亲学起了插秧,反复练习插腿插手,整天把自己插进田里。
(3)秧苗刚插上去的时候,长得较慢。两道追肥洒过后,秧苗一个劲地赶着上长,拔节、分蘖,很快就再也看不见田水,密实得连风也难穿透。秧苗长至齐腰深,开始抽穗。那些谷穗,不知是什么时候窜出来的,隐在宽大的稻叶间,并不惹眼,偶尔才露风韵,恰似怀胎少妇,羞赧地把肚子遮遮掩掩,不好意思呢。但它们哪里躲得过父亲的眼睛呢,谷穗一露脸,父亲就瞅见了,会心的笑意在脸上荡漾开来。
(4)水稻扬花了,谷穗上花粉霜白。这期间,父母严禁孩子们下稻田捉鱼、摸泥鳅,碰落了花粉,谷子就成了秕壳,降低收成。
(5)入夜,村口的大槐树树下,常聚着乘凉的庄稼人,谈天说地,也说在望的收成。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一闪一闪在田野游逛,逗引着孩子们。天边不时划过一道闪电,似金蛇在眼前窜过。父亲说,那是在扯谷花闪呢。
(6)扯过谷花闪,扬过花的谷粒,就开始灌浆,日渐饱满,日益沉甸,把谷穗压弯了腰;颜色也逐渐泛黄,直到粒粒都变得金黄。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黄澄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阳光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7)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父亲把挂在墙上的一把把镰刀取了下来,有的镰刀,已经锈迹斑斑,沉淀着往昔的日子。冷寂的月光射在磨石上,父亲一下一下地磨着,嚓嚓的声响传出很远,穿透在这静寂的夜空里。磨一会儿,父亲就会拿手指在镰刀的刃上弹试一下,镰刀的刃面反射着清冷的月光,像是长剑的一道清吟。
(8)第二天,我跟着父亲学割稻。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扔给我一把镰刀。父亲站在田里,开始割了起来,我知道,父亲是要我模仿他的样子,他怎么割,我就怎么割。父亲也像稻子一样弯着腰,一手拽着稻子,一手拿着镰刀,稻子在他利索的动作中一片片倒下了。我看见,大颗大颗的汗珠在他的头上、黝黑的脊背上滚动闪烁。
(9)打下的新谷,第一担总是父亲弯腰挑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10)在父母的教诲下,我终于学会了插秧、割稻。更为重要的是,我从他们插秧、割稻的姿势中获得了一种宝贵的哲学启示:即如何做人,怎样生活。虽然,我在一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况味中离开了乡村。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种田人。
(11)每年的收割时节,父亲总要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回去。当我手拿如月的镰刀,看见所有的水稻站在温暖的水里,低着头,保持成熟保持质朴,期待我下镰。父亲挥舞着镰刀,连贯流畅,轻松自如,仿佛一位老艺人自由的杂耍。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父亲一生的精彩竟在这块稻田里。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01期,有删改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稻子的生长过程 |
拔节 |
分蘖 |
① |
扬花 |
② |
成熟 |
父亲的心情表现 |
③ |
陶 醉 |
④ |
请你对第6段文字中画线语句作点赏析。
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黄澄澄的谷粒:一、二、三……第五、第七小节都描写了乡村的夜晚,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如何理解第11小节“父亲一生的精彩竟在这块稻田里”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