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雪莲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páo báo)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在战栗(sù lì)。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bó báo)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就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hē huo),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那件红艳艳的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病员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着雪地里,只觉得有人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悉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病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多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一句中,“小太阳”指谁?为什么称之为“小太阳“?
(3)“‘小太阳’的脚步越来越迟缓。”一句中,“脚步越来越迟缓”说明什么?
(4)文中为什么以“绽放的雪莲”做题目?
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人鱼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觉得她的心在碎裂。她知道王子结婚后,自己就会变成泡沫。为了王子,她离开了她的家庭,她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巨大的苦痛,然而王子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王子的婚礼定在船上举行……
欢乐的婚礼结束后,船上安静下来了。小人鱼把她洁白的手臂倚在船舷上,向东方凝望,等待着晨曦的出现———她知道,头一道太阳光一出现她就会灭亡。这时,她的姐姐们从波涛中出现了。
“我们已经把头发交给了那个巫婆,请求她能帮助你。她给了我们一把刀子。她说,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你把它插进那个王子的心里去。当他的热血流到你脚上时,你的双脚将会又连到一起,成为一条鱼尾,你就可以恢复人鱼的原形,你就可以回到我们这儿来。这样,在你没有变成无生命的泡沫以前,你仍旧可以活过你三百年的岁月。快动手吧!在太阳没有出来以前,不是他死,就是你死了!”说完,姐姐们不见了。
小人鱼掀开紫色的帷幕,看到那位美丽的新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向尖刀看了一眼,然后又把目光转向王子。刀子在小人鱼的手里抖动着。忽然,小人鱼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去的地方,浪花发出一道红光,好像有许多血滴溅出了水面。小人鱼最后模糊地看了一眼王子,然后跳到了海里,她觉得她的身体在一点点融化成为泡沫……
此刻,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红日,阳光柔和而温暖地照在这些泡沫上,小人鱼看到光明,看到海上飞翔的小鸟、船上的白帆和天空的云朵,而且觉得自己正渐渐地从泡沫中升起来。
你知道吗?由于小人鱼有过美好的追求,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善良,她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她已经超生到精灵的世界里了。“小人鱼知道了这个消息,觉得她的心在碎裂。她知道王子结婚后,自己就会变成泡沫。为了王子,她离开了她的家庭,她交出了她美丽的声音,她每天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王子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三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小人鱼掀开紫色的帷帐,看到那位美丽的新娘把头枕在王子的怀里睡着了。她向尖刀看了一眼,然后又把目光转向王子。刀尖在小人鱼的手里抖动着。忽然,小人鱼把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小人鱼最后模糊地看了一眼王子,然后跳到了海里,她觉得她的身体在一点点融化成为泡沫……”其中的两个“看”体现了小美人鱼怎样的内心世界?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这条路是很难走的!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走一步都碰到泥沼张开那些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想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
每前进一步都要流很多的汗和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把他们领到哪儿去了。但丹柯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地走着。丹柯他们前进的道路十分艰难,充满危险,都有哪些?请具体分析。
。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在十分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族人有什么表现?丹柯又有怎样的表现?
。
读文回答问题。
我们先站在高处远看,巨大的金字塔矗立在一片沙海之中,塔的周围依稀可见的人和骆驼,看起来像是一些移动的黑点。再走近一看,这里共有大小不等的三座金字塔,还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其中胡夫金字塔最高最大,也称大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代表。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胡夫王的陵墓,塔基底部有232米见方,塔高为146.5米。据估算,整个儿塔共用了230多万块石料,每块石料重达两吨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约重16吨。而且建筑水平相当高,石块之间不用任何黏合物。当我们顺着低矮得几乎需要爬行的通道进到塔的核心部分———埋葬国王的墓室时,看到四壁的石块加工细致,合缝严密,甚至要想插进一根针去也很难。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的?
。从远处看金字塔是怎样的?金字塔周围还有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又是怎样的?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① 。
② 。
③ 。走近观察,金字塔有几座?最大的是哪座?
。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胡夫王的陵墓,塔基底部有232米见方,塔高为146.5米。据估算,整个儿塔共用了230多万块石料,每块石料重达两吨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约重16吨。运用了一些列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而且建筑水平相当高,石块之间不用任何黏合物。当我们顺着低矮得几乎需要爬行的通道进到塔的核心部分——埋葬国王的墓室时,看到四壁的石块加工细致,合缝严密,甚至要想插进一根针去也很难。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祖父一天都在花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花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的菜种不但没被土盖上,反而被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jiǔ)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留着一片狗尾草,他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 “是的。”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个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了。
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起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我在祖父的花园里都做什么?
。面对着“我”的瞎闹,祖父有什么样的表现,能看出祖父是怎样的人?
。根据“我”的表现,能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后来,外面的世界又勾走了我的魂儿。弯溜溜的小河里泥鳅鱼多得要爬出来了,平展展的田野里躺着流甜汁的秫秸;悠忽忽的南山,软绵绵的白云,诱惑得我烦躁极了。我急切地打开瘸瘸的大门,像一发炮弹一样射了出去。
冲出小屋,才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那么新鲜,样样都叫我好奇。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真的,我已不愿意理睬小屋了,小屋也渐渐变得陌生。用手把耳朵堵住,好听不见妈妈唤我回家的声音;紧紧地伏在能盖住头的草丛里,窥视妈妈来回寻找我的身影,不禁怨怨地想,我为什么要有名字呢?
小屋啊,小屋,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你却系在我的翅膀上,好沉好沉。
野野的心散在外面了,妈妈却想拢回来。于是,我认识了那个坐在屋南角的神奇的箱子,爸爸的书就睡在里面。妈妈在晚上端起书读给我听,我出奇地安静了,竟像小绵羊一样偎在妈妈身边,任那比小河流水还好听的声音缓缓地流进心里。真好听啊,书里的故事好远好远,在南山那边呢;书里的世界好大好大,比小屋外面的绿草地大多了。妈妈不在家时,我久久地蹲在打开的书旁,痴痴地回味书中的故事。后来,逐渐认识了一些字,就开始囫囵吞枣地读那些书了。一本一本,一遍一遍,那些厚厚的书把我带入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里。屋南角那个箱子仿佛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我的心被它紧紧地拴住了,我觉得小屋满满的了。
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是什么吸引作者走出了小屋?
。运用“平展展”“悠忽忽”“软绵绵”这些叠词有什么样的好处?
。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作者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