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
B.处穷达,临祸福穷:困境。 |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
C.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
D.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帝召见,谓公权日:“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文宗即位,迁谏议大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日:“此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日:“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日:“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日:“自郭日文镇节度,物议颇有臧否。”帝日:“日文是尚父之从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何事议论耶?”公权日:“以日文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日文进二女入宫,用此除拜,此信乎?”帝日:“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日:“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硅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遗岁时巨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精《左氏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说一义,必诵数纸。六年卒,赠太子太师,时
年八十八。
(节选《旧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改容:改变仪容,动容 |
B.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合作:适合担任 |
C.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翌日:第二天 |
D.物议颇有臧否物议:众人的议论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
B.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
C.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
D.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权委婉讽谏,直言规劝。他回答穆宗关于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的问题,使皇帝改容;别人赞扬文宗节俭的美德,他却理直气壮地规劝皇帝。
B公权审察形势,忠心耿耿。当众人对郭日文担任节度议论纷纷时,他如实告诉了皇帝议论的原因,并且劝诫皇帝应该避嫌,最终说服了皇帝。
C.公权书法刚劲清丽,得到皇帝的宠幸,但是不善于管理自己的生活。皇帝每年给他大量的馈赠,大都被管家偷走。
D.公权专心书法,贯通经学。他广泛阅览各家笔法,自成一家,《金刚经碑》是他的得意之作;喜好精通典籍,每解释一个意义,常写满好几篇纸。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2)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
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
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温察而异之,问日:“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
者,何也?”猛日:“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
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日:“卿与桓温岂并世
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日: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日:“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日:“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其见重如此。
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
(节选自《晋书·王猛传》)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
B.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
C.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
D.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F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猛对事情有个人见解。如他与桓温交谈时,指出桓温没有得到关中地区豪杰的原因,是桓温没有渡过灞水到长安,老百姓没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
B.王猛是既有判断力又能接受建议的人。如徐统征召他,他逃走不应召;他本打算辅佐桓温,但在老师的建议下没去,最终选择了苻坚。 |
C.王猛深得苻坚赏识。王猛曾因杀一小吏而受到苻坚亲自审问,但他认为杀人确有酷政之嫌,但这也是为政的需要,最终苻坚称赞他是管仲、子产那样的人。 |
D.王猛也有缺点。他对善与恶也尤其分明,即使受人一餐饭这样的小恩惠也要报答,但小小的怨恨他也要报复,这一点为人轻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
B.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
C.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
D.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芋老人与老伴度日,儿子不在身边。其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能急人之困,文中帮助了一位书生。 |
B.芋老人帮助的那个书生后来官至相国,恩惠老人,并让郡县的官员帮老人孩子摆脱了打工的困境。 |
C.芋老人用村南贫困夫妻、同学甲乙的故事来影射一些人地位身份变了,内心也就变异了,忘了本。 |
D.芋老人乡野粗鄙之人,竟能通明大道理。所以宰相优厚的赏赐了他,并派人送他回家,老人名声显扬。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2)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 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 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致:达到 |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贱:地位低下 |
C.故绝江海者托于船绝:横渡 |
D.怨雠 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雠:同“仇”,仇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高以望,太息而叹秦人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其孰能讥之乎? |
C.遂出见之,因 授以为相请以剑舞,因 击沛公于坐 |
D.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
把文言文阅读中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②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於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参、貂皮。师俭以执法却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参、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唱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王句又疑师俭昵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溪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谷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竞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责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
D.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足获两利也。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目失明,但是仍然勤于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
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殉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