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清)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③。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④。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本诗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当时曾国藩25岁。头年冬天,他首次进京参加科考未第,但他雄心不已,决心继续客居北京,参加来年的会试。时光匆逝,转瞬即到除夕大节,曾国藩思乡怀亲,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此诗。②侬:我。③物华:自然景物。④夭桃: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首联中最富表现力的词语是哪一个?请简析它的妙处。
有人认为,本诗一洗传统思乡诗贯有的灰暗、凄婉、消沉的色彩。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5——16题。(共 8 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这两首元曲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
从 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上阕中“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后三句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 萨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②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王维与 齐名,皆为盛唐诗派的代表。
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
D.从全诗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
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