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有人说了,在农村里面有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是不是读者呢?我想他们尽管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读,但是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听。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区别。文学肯定会影响人,我们看很多人物的传记,其中写到某人看到某书以后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变革性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判断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借助我们头脑中许多理论观念。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父母、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重若千斤,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善的方面、恶的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选自莫言在“中法诺奖得主对话”中的讲话,有删改)
请简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文学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依据文本,莫言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如何写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丰田管理赢在哪里
前不久,我随一个考察团去日本学习丰田的管理方式。
不去现场不知道,丰田生产出世界一流汽车的厂房和设备,许多都是不入流的。车间里连一台电脑都看不见,到处是原生态的“看板”。
同行的久立集团董事长周志江,问讲课的日本老师:“普通的日本一线员工,跟高管的收入差距有多少?”他得到的回答是,一线员工与工长、科长的收入相差两倍左右,与董事、工厂总经理的差距最多不超过3倍,一线员工与公司最高级别的董事副社长、总裁、专务等的收入差距在7倍左右。
老师列出一个大致的数据:一线员工:400万日元-700万日元;
工长、课长:1600万日元左右。
各部的部长:2500万日元左右。
副社长总监:5000万日元左右。
周志江很惊讶:“我们的收入差距都是几十倍上百倍呀。”老师说:“这是你们从美国搬用的做法。这是美国公司的问题,也是中国公司的问题。
到丰田公司考察的人很多,可是知道今天,能够照搬成功的案例很少。为什么?2002年,由天津丰田和长春一汽合资重组,“天津一汽丰田”成立,采取的关键措施有两条:一是从零开始,全部招聘新员工;二是从日本派出“豪华”专家团,从初期的50名,到顶峰时的260名,一对一进行集中灌输。
中国企业界的管理理念,与强调“权利与利益”的美国管理更为亲近。美国式管理骨子里面是精英文化,管理者是上智,员工是下愚。高管可以拿到比一线员工高几百倍、几千倍的薪酬。而员工还要接受随时的裁员,以承担高管决策失误的风险 。
或许美式管理强调企业领导的个人英雄主义,最适合中国公司权力人物的心态,借鉴的比例也很多。这种美式管理,很容易为中国公司权势人物的圣经。美国高管的高额年薪,更是受人追捧。有的中国公司还没有搞出点名堂,甚至公司严重亏损,公司高管的年薪都高达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好,就更不得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年下来,仅奖金一项就高达一亿元人民币。丰田方式的落地核心是“造人”。丰田管理之父大野耐一说:“能后扳手指头从1数到10的人,就可以上岗。”丰田方式,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回归,回归到激发一线工人的创造力、相应地,薪酬也向一线工人倾斜。
日本老师的话,震撼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界对从美国移植过来的一大堆东西可能需要重新反想。
(选自《特别关注》2008年第11期,有改动)
1.文中第四段详细列出丰田内部各种工种收入数据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2.从文中内容看,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在哪里?
3.读完全文,你认为丰田管理赢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读背景: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在巴黎对中国圆明园文物鼠首和兔首进行拍卖,引起中国人一片愤怒;来自厦门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先生以3419万欧元拍下两件文物,随即又以拒绝付款的方式表示“抗议”,此举又引起 了轩然大波。兽首拍卖事件成了社会热点,报刊网络纷纷刊发评论。
圆明园的道德故事
梁文道
雅典的卫城遗址,本是西方古典世界的光荣。两千多年以来屡遭天灾、兵燹和劫掠,如今已成了一尊碎裂的古瓶,以残缺的片断诱发游人思考那已不复在的全体,和其间蕴涵的意义。
不过,尽管周边有许多招揽游客的小贩,但是整座废墟仍然不失历史的庄严,没有过度恶俗的装点,不曾沦为任人蹂躏的乐园。每一个去过巴特农神殿的游客都会忍不住想象,要是大英博物馆里头的石雕全都运回此处,放在它们原来该有的位置上,那将会是何等壮丽的景观呢?
至今为止,希腊当局已经成功向瑞典、梵蒂冈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取回了不少卫城遗物。只有英国,仍在舆论的巨压下,力图保留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尽管如此,双方的谈判也还是有进展的。最起码,英方知道自己在道德上实在站不住脚,只能用租借或其它合作方式争取最大的利益。
在这样的脉络下,看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或能写照出不同的方向。
首先,经过重重转手,现在那几具兽首的物主并非国家,而是私人,争讨工作因此分外困难。从中国民间的情绪看来,大家对圆明园的象征意义又的确是很在乎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假定在兽首无法顺利回归的前提下,中国自己应该要先做些什么。
比如说,我们可以升级圆明园的管理权,把它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辖下的圆明园管理处变成国家级的遗址公园管理局,不要再让人进去拍完电影留下被破坏的植被,还要拆除后来兴建的饭馆和商店(根据调查,此类建筑竟然占了长春园15%的景点),还它应有的尊严。然后,我们用它去说一段故事。
史学家汪荣祖先生在《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指出,现代中国人之所以不能忘怀一座皇家园林的命运,是因为他们非常困惑,“为何西方人会犯自己订立的国际法,该法明确禁止在战时从平民或国家元首手中,掠夺可以带走的私人财产”,尤其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那一回,因为列强刚刚才在1899年加入了禁止战时掠夺的“海牙公约”。可是,它的意义又不是应该仅限于此。因为圆明园的沦落破败,除了西方,也有中国人自己的责任。英法联军撤离没多久,附近居民就跑进去洗劫木材了。满清颠覆以后,从军阀到民国政府,从高官权贵到民间盗匪,更是对仅存的遗迹上下其手,巧取豪夺。新中国建立了,遗址毁灭的过程也并没有因此停止;山平湖填,原有的人造丘池成了大片农地与交错的通路。再来则是“文革”,砍去了更多树木,增添了不少工厂……
因此,这个故事是复杂的,但它的主旨却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尊重历史,珍视我们手中一切宝贵的物质记忆。任何遗址公园或灾难纪念馆都有建立“道德社群”的效果。它的目的不应狭隘,它的指涉可以广泛。例如西方各地的“犹太浩劫纪念馆”,它们的设立不仅仅在于让犹太人勿忘血恨、凝塑出内向的团结意识,还在于让非犹太人(包括德国人)深刻自省,了解到走向深渊的道路是怎么搭成的。也就是说,遗址与博物馆所建立的道德社群,它不只对自己人说话,也要对外人说话;它不只要求外人反思,也要求自己人奋进;因为道德原则并不止于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今天的圆明园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除了教育国人爱国,它能不能让西方游客省思帝国主义的残暴?它展示了外敌造成的伤痕;但它有没有提醒我们,就在今天,就在我们周遭,仍有无数的文物非法外流,仍有可贵的建筑倒在推土机下呢?假如中国人自己不显示出阻止物质记忆毁坏的决心,又如何能像希腊那样在国际舆论上站稳道德高地,赢取广泛的同情呢?
比起兽首,中国更该取回、也更容易通过外交途径取回的圆明园遗物,其实是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法国枫丹白露的文源阁《四库全书》残本。假如真有这么一天,政府预备开口要求,我们就需要更稳固的基础去形成声势。而那个基础,就在圆明园,和它代表的道德权威。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先问自己:你尊重历史吗?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2月26日,有改动)
1、文章为什么先从雅典卫城遗址和希腊追索文物的内容写起?
2、根据相关段落的文义,请简要概括“我们不妨假定在兽首无法顺利回归的前提下,中国自己应该要先做些什么”。
3、在作者看来,圆明园的历史故事应该产生怎样的“道德教育”?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猪被冤枉了吗
方舟子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上个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发现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变成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认为如果有猪做中介就会容易得多——现在你明白了为何这次出现了能在人群传播的猪流感让全世界都如临大敌了吧。
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有人——特别是养猪业的人士——为猪鸣不平,认为猪被冤枉了。为了不想让猪担当恶名,世界卫生组织在叫了一阵猪流感之后,正名为A型H1N1流感,国内把它汉化为甲型H1N1流感。
一些病毒学家并不体谅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试图保护养猪业的苦心,仍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虽然目前并没有发现它曾经在猪群中传播,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是从猪传给人的,但是间接的证据表明它只能是来自猪。流感病毒总共有8个基因片段。这次的流感病毒有6个基因片段是猪流感病毒的,剩下的2个片段原来分别属于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但是早在1998年就已经被结合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
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为什么会跑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呢?流感病毒通过和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人细胞和鸟类细胞上的受体并不相同,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分别只和相对应的受体结合,因此人流感病毒通常不能感染鸟类,禽流感病毒通常也不能感染人。但是在猪的细胞表面上同时存在这两类受体,除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也都能感染猪。这样,如果一头猪同时被这三种病毒感染上,它们就可能在猪的细胞内进行“杂交”,组合出一种同时含有猪、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的全新的流感病毒,进而再传染给人或鸟。
要有这样的“杂交”,猪必须有机会同时和禽、人有亲密的接触。在亚洲南方农村,猪、鸡、鸭、鹅常常养在一起,而且和主人朝夕相处,正为流感病毒的杂交提供了大好机会。所以亚洲南方通常被认为是新的流感病毒的发源地。人与家禽家畜“和谐共处”的传统养殖方式,才是培养新型病毒的温床。
(原文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历史上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流感大流行,这次猪流感就是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B.禽流感病毒如果有猪做中介就容易变成人流感病毒,从而在人群中传播。
C.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猪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猪被冤枉了,为猪流感正名。
D.一些病毒学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次流感病毒只能来自猪。

E.猪的细胞表面同时存在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受体,也能被这两种病毒感染。
本文题为“猪被冤枉了吗”,对这次流感而言,猪被冤枉的正反方论据各是什么?
正方:猪被冤枉了论据
反方:猪没被冤枉论据
甲型H1N1流感病毒怎么产生并传染给人?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适皇帝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
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2009第1期)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和中国的古钱币相比较,中国的古钱虽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核心和对天地时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但造型单一,其防伪性能自然就要降低许多。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齐国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巨大规模。
D.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认为,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有根据的。

E.“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以下各项对西汉经济发展的论述中,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A.西汉初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B.西汉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气候”自西汉以后就不见了。
C.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D.当时的社会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盛,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

根据“子钱家”不借钱和“无盐氏”的发家史这条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汉社会哪些情况?
综观全文,钱的“神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流逝的古典
黄晖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第12版)
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听“老教授的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阅读竞成了永远的怀念”。(5分)
答: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摇曳多姿、鲜活形象,请举例赏析本文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至少三种,6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