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及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时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材料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
(1)据材料一,运用“走进文化生活”的知识。从文化企业及公民个人角度,说明如何应对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带来的不良影响。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的理解。
材料一:2009年7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将《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公开征求意见首日就收到800多条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建议等反馈意见,引起广泛关注。
材料二:乌鲁木齐“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当地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 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强调,要依法坚决打击严重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各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传谣、不信谣、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坚决同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请运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3分 )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郑州市交通问题,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郑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编制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该《规划》于2008年8月21日,正式提请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至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将形成“两轴一带,七片多中心”的空间布局,使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中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由现在的12%提高到2020年的35%—40%。。
结合材料说明《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的哪些知识?
材料: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会议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政治学依据。(12分 )
材料一: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2008年1月—9月,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2008年10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为了尽快扭转这一趋势,中央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材料二:2009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事关民生,将成为中央财政支出的重点。据预算,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合计728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原因。(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后,某班组织学生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次别 |
时间 |
增加的主要内容 |
第一次 |
1988 |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
第二次 |
1993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
第三次 |
1999 |
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
第四次 |
2004 |
三个代表、三个文明、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 |
研究 结论 |
修宪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行宪法的4次修改可以看到,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求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