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形式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69年7月24日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广告:
8月3日(星期四),在查尔顿将拍卖94个年轻、健康的黑人。其中成年男子39人,成年女子24人,男孩15人,女孩16人。这些奴隶是由戴维和约翰·狄亚斯公司刚从塞拉利昂运达的。(注:塞拉利昂是西非国家,当时是欧洲奴隶的供应地,现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     1912年北京《顺天时报》刊登章太炎征婚广告:
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海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3)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日本的对外扩张 斯大林格勒战役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认为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帮忙。我们当然乐意,在此之后自然有令人满意的收获。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对近代一次中日战争的记录
材料二: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容荣抵达北京后致周恩来的致词为“这次访问,…再一次深深地感到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有着长达2000年丰富多彩的交往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今天,日中两国正常交流已是两国人民经济发展所需….”。
材料三: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随后,日本逮捕中国渔船的船员和船长。中日关系陡然升级。据10月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日中关系因为钓鱼岛问题陷入低谷之后,日本各界急于打开僵局。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利用亚欧峰会之机,在走廊“偶遇”温总理,成就了一段25分钟的“走廊外交”。
请回答:(1)材料一间接指出当时中国战败的原因,请从领导、民众参与、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并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抗日战争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2)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请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谈谈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材料二中田中角荣访华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结合国际环境和材料内容,分析为何近代日本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后,1972年中日关系还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若五条不中,…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错误)既多,不亡何待?
——引自《旧唐书》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引自《明史》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司法权归法院,行政权归大总统。…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引自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材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宰相制度的看法和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二者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2)材料三反映中国近代哪一部宪法?其性质地位是什么?结合内容指出该宪法有何进步性?
(3)比较材料三、四,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的新中国民主制度有何新特点?

17、18世纪的中国和法国在思想界都出现了一股民主启蒙思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股民主启蒙思潮所产生的影响却有着显著不同。
请回答:
(1)两股启蒙思潮的共同内容是什么?
(2)法国的启蒙思潮为何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3)中国的启蒙思潮在社会上没有产生轰动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序号
方面
举例
历属时代
1
政治制度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经济建设

3
文化政策

材料二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的第一次国庆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新华网》
(2)“小平您好”表达了亿万群众爱戴领袖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3)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材料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4)据材料四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他们这一观点?
(3)较之材料一、二,材料三的内容又有何进步之处?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关系?有什么重大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