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以来,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形式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69年7月24日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广告:
8月3日(星期四),在查尔顿将拍卖94个年轻、健康的黑人。其中成年男子39人,成年女子24人,男孩15人,女孩16人。这些奴隶是由戴维和约翰·狄亚斯公司刚从塞拉利昂运达的。(注:塞拉利昂是西非国家,当时是欧洲奴隶的供应地,现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     1912年北京《顺天时报》刊登章太炎征婚广告:
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海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3)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日本的对外扩张 斯大林格勒战役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1)结合你的理解,简析1937年1月“红星照耀西方”的原因。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2)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材料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
材料四“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哪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居于怎样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子》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网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简述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回答,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