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看到《德意志帝国宪法》这样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由此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 B.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
| C.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这是因为这两大事件( )
| A.使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
|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
|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重要标志 |
| D.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
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较为富裕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强力干预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 人物 |
言论 |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 郑观应 |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 梁启超 |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 陈独秀 |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以下是林纾等人对某事件的看法:“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下列对此分析不准确的是( )
| A.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
| B.西方思想传播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 |
| C.新思潮引起了旧势力的仇视与恐惧 |
| D.反映了该事件存在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 |
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
|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