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
材料三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形容秦朝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李白的诗称赞了哪位君主的什么伟大功绩?
(2)针对材料二中两人的不同争论,这位君主最终采纳了谁的建议?实行了什么措施?
(3)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所确立的皇帝制度的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下列图片反映了19世纪以来德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
图一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纺织厂
图二 19世纪末期德国最大的军工厂克虏伯工厂
图三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汽车工厂
回答:
(1)依据三幅图片的信息,概括德国工业化的特点。
(2)影响图一德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图二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3)图三与图二相比,德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的特点?对欧洲带来什么影响?
(4)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成都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材料2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材料3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材料4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到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请回答:
(1)材料1提出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表明了英国的态度是什么?
(2)材料2各国的行动对哪一方有利?目的是什么?
(3)材料3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出发点是什么?
(4)材料4表达了各国的一致态度是什么?综合4个材料指出各国“中立态度”的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谕英使文翰》
材料2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滋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杨秀清的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
(2)据材料2,归纳洪仁玕的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1、2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 “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几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请回答:
维新派和义和团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认识有什么不同?其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各是什么?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回答: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