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
1860——1899年 |
1902年——1904年 |
||
| 数量 |
比重 |
数量 |
比重 |
|
| 哲学、社会科学 |
123种 |
22% |
327种 |
61% |
| 自然科学 |
162种 |
29% |
112种 |
21% |
| 应用科学 |
225种 |
41% |
56种 |
11%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1952年4月20日,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历史上,有在革命胜利后把旧的外交关系继承下来的,如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我们不这样做。”这里的“不这样做”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一边倒” |
| B.“另起炉灶” |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 D.“反对霸权主义” |
历史上,日本占据中国台湾的时间是
| A.1895—1945 | B.1895—1949 |
| C.1937—1945 | D.1937—1949 |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中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
|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
|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
| A.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
| 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
|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D.规定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写道:“他站在那里,扶着讲台,眨着眼睛巡视人群,……显然没有注意长时间的欢呼,这欢呼持续了好几分钟。当欢呼声静下来后,他只简洁地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将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秩序!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便再次响起。”与这一场景直接相关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B.巴黎公社的诞生 |
| C.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 D.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