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文中的这种“潮流”是指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社会主义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马克思主义传播 |
葛元煦在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中列举了开埠后人们的几种不良表现:一耻衣服不华美……四耻肴馔之不贵;五耻坐只轮小车……七耻观戏就末座。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 )
A.观念上崇洋媚外,新潮时尚 |
B.消费上追求奢华,讲究排场 |
C.荣辱观是非颠倒,风俗败坏 |
D.价值观日新月异,传统尽失 |
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
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 |
非国有工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
非国有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
1978 |
20% |
10% |
1992 |
52% |
70% |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美国史学家在评述新中国建设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农村合作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