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的欧洲,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不是取自圣经中的人物和基督教的圣哲,而是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如凯撒、荷马、梭伦、黛安娜、茱莉亚等等,这一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
B.宗教改革,使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
C.15、16世纪的欧洲人们逐步放弃信仰基督教 |
D.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逐步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
明孝陵为明清皇陵组成部分之一,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寝,现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陵寝按照皇帝生前的皇宫格局进行布局,神道前立有下马坊,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六字,两旁立有神兽石刻、翁仲(仪仗侍卫),气氛庄严肃穆。对明太祖及明孝陵表述正确的有
A.明孝陵整体布局体现封建社会皇权威严至上的建筑特点 |
B.明孝陵地理位置位于北京,是明代十三陵组成部分之一 |
C.明代丞相、内阁六部官员祭拜皇陵必须在下马坊前下马 |
D.明太祖传位于皇长孙建文帝朱允炆,背离古代宗法制传统 |
《明史·食货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
B.鱼鳞图册可以作为封建政府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 |
C.明代鱼鳞图册中记载的土地性质为封建土地国有 |
D.鱼鳞图册的编订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封建土地兼并 |
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指出:“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
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 B.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
C.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 D.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 |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持该观点的诸子百家学派应该是
A.墨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