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民主革命的进程 | B.政体频繁的更替 |
C.社会思潮的演进 | D.社会风俗的嬗变 |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 |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C.粮食产量增加 | D.促进了民族融合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
A.奴隶的反抗斗争 |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 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 |
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
B.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
C.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
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