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天赋人权 | B.社会契约 |
C.自由平等 | D.分权制衡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
某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主题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如果你选取了《宋太祖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不同点》为突破口,下列选项中你最有可能选择的正确答案是 ( )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B.直面中央对地方的威胁问题 |
C.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 |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
A.内阁制度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胡惟庸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