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天的到来
许锋
①冬日的北方总是苍凉的,黄河也因寒风的侵袭而变得冷酷。出门行走,人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风的刁钻让人的身体蜷缩与萎靡,此时对于阳光的念想超过任何时候。蜂窝煤开始走街串巷,让人们以最原始的方式抵抗风寒;传统的暖气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姗姗而来,却给有些人增加了许多烦恼,价格涨了,热度不够,冻得够呛。而我尤其敏感的是,在以往的任何一个冬天,我的父亲正在病床之上喘息与呻吟,他病弱不堪的躯体对温暖与阳光的渴盼甚至更早。那时南方还无处不弥漫树香、草香、花香、雨香,他却无福享受,他需要使劲熬过冬天,一股劲熬到春天——北方的春天。可是,在这个冬天来临之前,他进入另一个世界,永不回头,我不再牵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冷暖,他也不用再看冬天的眼色。
②其实,北方的冬天就这个性子,那始于秋末结于春初的磨砺或者竟促成了北方人粗犷的性格与秉性,也让我的父亲曾经像荒漠里的草,生命表现得无比坚韧与顽强,面对那类似刻刀的季节,心甘情愿地被时时雕刻,于是,他的性情,他的情趣,他面对生命与生活的态度与观点,让我觉得人与自然的无比亲和。
③但我也知道,冬日的北方并不全如此,一些地方似乎要与北方的冬划清界限——记得一年冬初时,我到过甘肃的成县,在此之前,我一直不知其有“陇右小江南”之称。进入小城,我发现那里的确是秀美的,竟领略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观。比起我的故乡兰州,她明显多水,空气潮湿,水分子仿佛在手上脸上慢慢浸润。漫山遍野都是葱郁的树木,正欣赏与行走间,雨已开始和我捉迷藏,眼见头顶这块天空碧蓝如洗,不远的高空那块天却已大雨瓢泼,像一对默契的小姐妹调皮着、玩耍着,在苍穹之上追来逐去。而远处的山崖不但突兀可见,还呈现黑色,像喷了浓重的墨。近处都是田,我清晰地看见麦子还在茁壮生长,花椒树散发的浓香让人沉醉。那是我在北方从未见过的冬天。北方竟有这样的冬天!
④我兴致浓郁地进入一间“农家乐”,准备品尝那些生于乡间的地地道道的菜蔬,此时,院子里又猛地迎来一阵大雨瓢泼,然后天气突然变得极冷。我慌忙逃至屋内加衣,当地友人朴实地笑了,说了一句:“再怎么也是冬天了。”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⑤然后在很多个日子里,我还老想着成县的树、成县的雨、成县的崖、成县的小院、成县的菜、成县人朴实的笑。而真正的北方都市的冬天没有那么美妙,尤其进入供暖季,不清楚哪来那么多灰尘,先前它们都隐藏在空气之中或地表之上?在冬雨或冬雪的肆虐下它们原形毕露,此时你要有勇气或不得不沿街走一遭,再俯视你的裤脚,管你穿得雍容华贵还是克制内敛,一定是泥迹斑斑。甚至有些北方的沿海城市,空气仍然很糟糕,雾霾像幽灵似的不断侵袭着城市里的生灵,让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醒,呵护自然是永恒的善举。
(节选自《冬天的到来》,有删改)
文章写“冬天的到来”,为什么要写父亲?
请分析“再怎么也是冬天了”这句话中的“再”字包含的两层含义。
故乡的冬天与成县的冬天有何不同?现今北方城市的冬天变得怎样?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林徽因墓前
①一座小巧的坟墓平躺着,墓碑上是简简单单地几个字,没有主人的生平简介,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说明了她的身份:这里埋着林徽因,一位诗人,母亲和建筑师。“建筑师林徽因墓”普通的几个字却吸引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人前来瞻仰。
②诗人,作家,文人,画家,建筑师,或许不仅仅是如此吧。林徽因,那个时代让人魂牵梦萦的女孩,那个时代被誉为第一才女的女孩,是浪漫的化身,是聪颖的集合。只是,这里埋葬的是一位老人,一位五十岁的老妇人……
③“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这是你的诗《人间四月天》,是世人所熟知的。只是,知道你却是通过与你说得清又道不明的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的《________》让徐志摩的文采诗情达到了高峰,却又因此牵扯出了你。林徽因,志摩的挚爱,岳霖的红颜,思成的妻子。
④我想说,你是幸运的。你出生的时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岁月,穷人鬻妻卖儿,流离失所,而你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祖父为官,父亲为政。幼小的你便受姑姑良好的教育,及长便随父亲游历欧洲。你是聪慧的,小巧的,那时的你便流露出才学的锋芒。欧洲的见闻,新式的教育,你成了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柔和又富有新思想的民国女子。17岁遇志摩,接触新诗,那是你诗人气质的开始。二十岁为泰戈尔的随行翻译,不久即赴美留学。天生质丽,再加良好的教育,你终于成了才女。
⑤我想说,你是理性的。浪漫的志摩只能是诗歌里的伴侣,他的诗人才情,他的文人理想,注定不能给你这位有着让人怜惜的小性情的女孩以幸福,他是让人品味的。严谨的岳霖只能是话语里的知己,作为哲学家、逻辑学家的他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情怀,他无法读懂诗歌中的你,他是让人欣赏的。有点木讷却又充满活力的思成,他是你最能依赖的伴侣,学者的沉稳、文人的包容,只有他,才能容忍、照顾你的诗情画意,他是让人依靠的,而你选择了他。
⑥我想说,你是坚韧的。动乱的岁月里,你总是走访于各地,考察古建筑,描摹古画,于古典文集里寻找传统建筑的风格。颠沛流离,艰苦探索,住山屋,喝泉水,忙碌至深夜,却依旧用诗文来描述传奇的建筑。内战中奔走四方,游说众人,只为力保古城之完整。病榻之上,国徽之设计、英雄碑之构思,终于殚精竭虑为病魔夺去生命。不过,却也造就了建筑家的你。
⑦我想说,你是智慧的。情窦初开却不为所动,追求自由却形成独特品格,女孩的小性情却化为一串串的诗句,灯红酒绿却洁身自好,文人沙龙却始终保持最初的秉性,情感蔓延却总可以把住最后的底线,只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为了浪漫而浪漫。志摩遇难,在翻看其书信文集时不经意地把关于自己的篇章拂走,终于没有了那时的流言。才华横溢的岳霖却总作为精神的知己,没有秘密中的私语。所以,你成了众人眼中的四月天。
⑧我想说,你是慈祥的。匍伏在床边,看着睁着眼睛四处闲看的孩子,你的母性一一显露,用眼睛、用神情与幼小的他交流,似乎他已是一个小男子汉。高举着孩子,露出灿烂的笑容,此刻他不是你的负担,而是你幸福的来源。一手牵着儿子,一手牵着女儿在水中游泳,全身心地关注着他们,却不忘把牙齿显露。或者,在屋内翻阅书籍时,透过窗户看到树荫下玩耍的孩子,一首诗歌便在笔尖流出,闲散地,乐在地,美美地,享受着。
⑨六十年了,你静静地躺在这里,周围是熟知的更多的是那个年代陌生的光荣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和闻一多先生、徐悲鸿先生、梁思永先生的墓遥遥相望着,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你墓碑仅书“建筑师林徽因墓”,你不只是一个母亲,不只是一位妻子,你是林徽因,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标志,是属于所有人。没有你的照片,没有你的生平,没有你亲人的名字,仅那汉白玉的花圈就足矣——它是英雄碑碑座雕饰的样品。
⑩伫立在你的墓前,想象着你的平生。四月的风吹动着,耳边唦唦作响,依旧有早天里的云烟,依旧有风里的笑响,依旧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只是少了燕的呢喃,少了雪后的鹅黄,少了梦中期待的白莲。
⑾我也是千万人中仰慕你的一员,只是我什么都未带,只有一颗虔诚的心。觉得应该做些什么,看着你墓石上被风吹得零乱的花,思索了良久,终于以我心中美的形象将它们一一摆好。不知是否摆得恰当,不知是否多此一举,不知是否折损了你的自然美,不过终究只是一种心意,只是一种仰慕,只是一种怀念。风的刮来,它们还会恢复到你我都未知的状况,是什么,谁也不知。
⑿你是幸运的,你是理性的,你是坚韧的,你是智慧的,你是慈祥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从全文看,第①段有何作用?
在第③段中的横线处,填上一首诗歌的名称。
徐志摩、梁思成各有什么特点?与林徽因是何关系?
第⑩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该文中间以“我想说,你是……”的句式,引出段落内容,请分析其妙处。
对于林徽因、徐志摩,人们还念念不忘他们陪同64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的事情。请你想象他们三人行走中国的情景,描绘一下你脑海中某一定格的画面。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①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朴素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基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李泽厚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我听着就着急,如此学美学可不行。因为,我能预见其学习的结果:此后她再也不会学美学了。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见解,谁见了也会躲。有人说,美学过时了。__________美学真的就只是如此,__________应该过时。
②但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的讨论,会产生富有成果的思考吗?我觉得还是会的。看到一朵花,你觉得美。这是花美呢,还是由于人觉得美才美呢?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承认。
③主张“美在客观”的人,会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目之于美,有同观也。见到花,人人都觉得美。觉得它不美的人,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他今天情绪不好,这两种情况都不影响花本身仍是美的。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但是,在同一类的事物中,谁美或者谁更美呢?客观论者认为,是它在这类事物中客观上存在的典型性,而不是欣赏者对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就是说,这朵花比那朵花更美,不是由于欣赏者喜欢,而是由于这朵花长得更“典型”,这里的“典型”可能会被理解成更完美,长得更饱满,如此等等,总之,美的原因在花一边,而不是在人一边。美,由于对象,而不由于欣赏主体。
④主张“美在主观”的人,会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花美不美,在于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再美的花,没有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也不能成其为美。这里有着一些复杂的情况。有人说美在趣味:趣味的形成依赖于修养,修养决定了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因素仍是存在的。美的对象有客观性上的规定性,有色彩、形状、整齐、对称,如此等等的特性,只是欣赏者的趣味成为这种对象美不美的最终选择。另有人说美在态度:这时客观因素更少或几乎不存在。同样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可以说不美,完全在于人对它的态度如何。高兴时就山欢水笑,不高兴时愁云惨月,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一片大雾,你可以感到烦闷怨恨,也可以悟出诗意,看到事物的朦胧美。一念之别,万象殊异。
⑤主客观的困惑,引导着美学向前行。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可以用“经验”来超越主客二分。人与外在环境相遇,于是就产生了经验。经验是第一性的,不分主体与客体。只有在此之后,才有对经验的反思和认知,区分出自我与对象。因此,主客二分的做法,是一种错觉。主体与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第一性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环境。
⑥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到美学上,怎样将审美统一起来呢?比如,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欣赏高山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欣赏道路桥梁、绿草黄花、牛羊成群、一只节奏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美,有的不是人的活动结果,有的是人的活动产物。我们该如何审美呢?荒野的美,不是由于人的力量,而是由于人要逃避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城市以及其他一些经过人的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从欣赏自身的力量,而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意义和展现出来的生活样态。人的审美,绝不是在自然中找人的踪迹,也不是在自然中找不到人的踪迹。正好相反,自然成为美的原因,要从两个对立结论之外寻找。
⑦说起美学,往往见仁见智。________因此,这一争论要向前行,要升级,避免意气,走向思考,让这种争论引导美学前进。
第①段作者写到“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其意图是什么?
在第①段两个________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要就
D.如果那么

结合文章,谈谈美在客观与美在主观的本质区别。
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用在审美上的做法”,持有怎样的观点?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只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②它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的问题
③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
④才能获得美学的丰富性
⑤并且不断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这个讨论中

A.①⑤④③②
B.③①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③②①⑤④

你是如何看待美的?请你任选一种自然物,挖掘你记忆中相关的诗句(一句即可),加以分析。(观点可与文中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叩土问土
石红许
①那一堵堵泥土筑造的高大墙壁,一扇扇镶嵌其上排列齐整的窗户,像历史老人从宋元一路走来,慈祥地注视南来北往的客人。远远望去,灰墙黛瓦,呈圆形、方形或八角形等,气势恢弘。这就是我在永定目睹的土楼,依山就势,青岫环抱,溪流淙淙,苍翠掩映。
②“土”,往往让人与落后、蛮荒联系在一起。穿行在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景阳楼等楼之间,我惊叹土楼的奇特造型,惊叹客家人的伟大创举,更惊叹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遗产的绝唱。对“土”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至少我不再对“土”抱有成见,而是感受到土的厚重、土的温暖、土的魅力。其实,土鸡蛋、土菜馆……早已扯起经幡招展“土”的宣言。
③土,原来也可以创造潮流。
④客家人逃离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南移上溯于唐。千百年来,在闽粤赣边界筚路蓝缕,繁衍生息,他们的血脉里想必流淌着“抟土作人”基因,竟然能把土运用得如此有声有色,甚至令某个超级大国虚惊一场,令各种肤色的人纷至沓来。客家人随遇而安,以土楼的姿势站立成了主人的身份,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
⑤站在振成楼前,山风呼呼吹来远古的声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楼幻化成一幅经典的画面:在诗经那个时代,坐拥北山的君王万人颂戴,身后是如同土楼一样用泥土夯得结结实实的坚固城堡,狼烟滚滚,烈焰熊熊,进可攻退可守,谁人能敌?与另一幅画面交叠重置:坐落西北边陲的楼兰古国遗存已是一片墙垣土堆,风沙万里长,成为不朽的丰碑,土在那里透露出苍凉悲壮。
⑥绕圆形土楼低头寻觅、思考,我总觉得,它最初的设计建造一定和战争有关,围起的土楼显然更安全。“防”是土楼的一大特征,它具有防御、防火、防震、防寒、防暑功能。“排”是土楼的又一特征,它具有排风、排烟、排水功能。“聚”是土楼的另一特征,它具有聚贤、聚财、聚精气的功能。
⑦土,原来可以如此壮丽。
⑧在城市,我们走的是水泥路、柏油路,皮鞋常常打理得一尘不染,曾经非常懊恼的土路如今在城里已不多见,怕是只有去农村才能沿着一条土路踏踏实实走上一走。我们总以为土可以尽情挥霍、任意消受,看来不是这样。曾读过一则以土作礼物的新闻,2005年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向连战赠送“秦土”,真可谓“一抔古秦土,殷殷故乡情”。“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缅怀故土”是炎黄子孙割不断的情怀、解不开的情结。当一个漂泊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园,掬一捧土,跪拜大地,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因此,不难理解神州大地村村设有社公庙,社公乃土地之神,对社公的祭祀,就是老百姓对乡土国土的一种深厚感情,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拜土、祭土、谢土。土,牵扯着每一个中国人的魂魄。
⑨很想亲历土楼破土动工的仪式,我认为,除了欢庆的场面,它一定比普通民房的奠基来得更庄严些。既然是破土,从情感上来说,我的理解是:不破不立,破裂与修复是相对的。破土是要有诚意的,是要感恩的,应该在严格甚或刻意繁复的程序下进行。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试想,好端端的土,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去破坏它,打搅它的平静,不说点感谢之类的甜言蜜语,怎么过意得去?
⑩土是土楼的总导演,以灰黄的色泽把土楼梳妆打扮成展示地方文化的主角,将一方山水演绎得异常灵秀、耐人寻味。土是古代八音之一,难怪作家陈世旭说,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⑾土,原来还是一首歌。
⑿我悄悄登上洪坑村的一座四层土楼,一层一层漫步,顺手摸一摸土墙、拍一拍木质扶栏,深深呼吸土楼散发的古老气息,仿佛有哪一间小土房是为我设置的、一直在那里等我斯斯文文走进去。我觉得,这样才算真正贴近了土楼,贴近了古老的文化。在土楼的回廊上,我的脚步尽量迈得很轻很轻,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我想,不晓得在土楼睡一宿是什么感觉,土楼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滋味,听说“土楼的夜晚特别短”,是真的吗?
⒀我相信,至今仍然生活起居在土楼里的人,是一群幸福的人。土是辽阔的地平线,在这里,它一改常态,挺立腰杆,呵护子民。住在四面环土的屋檐下,与土为邻,与自然融于一体,接地气,通天脉,人一定觉得很踏实、舒适、安逸、清净、宁静。
⒁面对土楼,我对土的理解,如绵绵松软的土壤经过时光的过滤,在慢慢升华。
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2)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永定土楼的特点。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面对土楼,说对“土”的理解,在“慢慢升华”。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面对欣赏对象时,我们对于形制的重视还是倾向于大江大河,峻岭崇山,长篇巨制,富丽堂皇。由于形制巨大,决眦而入,砉然映现,使人大为震惊。今日之欣赏语言常有“太震撼了”一词,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一时之震动。如果是小形态,小丘小壑,小虫小草,断然不会有如此惊兀。譬如观齐白石笔下小昆虫,那么细微而薄的翅羽,那么细腻的触须,是不会惊呼震撼的,只是暗暗叫绝,对如此笔调细细把玩。
大小只是空间形式,物质形制而已。明人谢榛认为:“大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演露骨。”可见,大未必佳,小未必不佳,不可执著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这就是小的魅力。有的书法作品实在很小,这是它的规定性决定的,如一枚木牍书法,一枚信笺纸,就是以如此尺度示人的。一个人在如此小的空间表现,同样是一种精神需求,同样需要技法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能够表现到何等分寸,并不可因为小而轻视。但我们往往会提出小中见大的意见,以为这是小作品的高境界。其实小就是小,未必见大。小而精致、灵动、巧妙,如此持守于小,已经足够。震撼是一种美感,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力量,使人猝不及防,魂魄失守,惊谔无措,一时身心悚动,难以自持。唐人论书诗中常有这种观赏的效果,书者执笔疾驰,观者激动失色失声,整个场面互动,一时鼎沸。这种美感是明显的,由此更易于表达、渲染,更令人倾倒。这使得表达时落了俗套,所谓“太震撼了”,千人一词,似乎不如此言说不足以表现心灵状态。那么,震撼之后有多少人细细把玩,将其放在平静的心态下呢?所以清人张向陶问得好:“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
相比之下,更有悠长意味的是那些细流涓滴不绝如缕的幽微之美感,它们不动声色,细细诉说,让人激动不了,无所谓震撼、震惊,似乎寻常之至,甚至还有一些柔软、微小,倘若心情粗糙匆匆而过,还真的把它们忽略了。这一类的小作品,有着江南那般的秀气、秀色,以韵行于婉曲,深婉不迫,不冲动、兀傲,具备平静温和之致。在缓慢的生活节奏时代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咂,没有急匆匆赶路的焦灼,更没有一次性消费的决断。那么,那个时代那些人,就有可能去发现那些婉约、细腻之美。有古典诗词欣赏者提出了欣赏的“弱德之美”,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固然有豪迈之美,“大江东去”也有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做振聋发聩之声,但是我们去读姜白石的词,那词中经常出现的暗水、坠红、冷香、淡月、寒蛩,笔致清虚,意境空灵,善于以冷色调来处理炽热,使之雅化弥漫。初始时阅读是会脱手放过的,再读时就有了睹水中花影、帘里美人之感,如微风花上过,冷香疏影时隐时现,反而不能释卷了。由于作品不正面地给欣赏者强烈冲击,反而使人生出好奇,经婉曲小径引导,走入幽僻处,注意到了大场面所没有的景致。
宋人包恢说:“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节选自朱以撒《优婉不迫》,有删减)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的大和小只是空间形式和物质形制,欣赏者对于大和小的领会,会有截然相反的心理体验。
B.艺术家应尽力创作形制巨大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更具震撼力,更能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审美体验。
C.形制的大小并非是艺术审美的关键,小未必不佳,优婉不迫的小作品,更具悠长的意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D.审美鉴赏不可执着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小作品虽然对技法的力量要求相对较低,但同样具有审美的力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形制巨大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气势宏大的阳刚之美,给与欣赏者的心理体验是非常独特的,让他们感到突兀、惊谔、震撼。
B.形制纤小的优秀作品多具备精致、灵动的特点,与形制巨大的作品相比,能带给我们平静愉悦的心理体验,更适宜细细把玩。
C.无论是形制微小的小作品还是气势恢宏的大作品,虽然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但同样需要创作者具备特定的创作技法和审美追求。
D.形制纤小的作品,虽然在形体上精致小巧,但在内蕴上则一定表现得含蓄蕴藉,优婉不迫,耐人寻味,更为广大读者喜爱。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芥子”就是微小的芥草种子,“须弥”指须弥山,微小的种子可包藏巨大的山体,用以说明小的形制同样具有让人惊叹的震撼力。
B.“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原意是很少有人会体会到诗歌韵律的精妙之处,用以说明大的形制虽令人震撼,但不一定能给人带来精微细致的审美体验。
C.作者以姜白石词的婉约之美与陆游、苏东坡的词进行比较,两相对比,肯定了姜词雅致委婉,意味深长,同时也批评了豪放派作品平实直白,缺少艺术表现力。
D.结尾引用宋人包恢的话用以阐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即好的作品在内容上要含蓄深刻,有意蕴;在形式上要平淡自然,切不可追求华丽的辞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开州名人林贵福
陈汉南
开州近两百年出了三个大名人:刘伯承、李宗羲、林贵福。刘伯承自不必说;李宗羲当过两江总督;唯独林贵福,出了开州,几乎没有人知道。
林贵福是开州临江镇人,名字谐音灵鬼符。在开州,鬼点子多又好捉弄人的人,常常会被骂成“真是个灵鬼符”。
小时候,林贵福和李宗羲是同学,很聪明,却不爱读书。
有一年中秋,盛山书院的掌院把林贵福和李宗羲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在后花园赏月、吟诗、作对,掌院兴致极高时,指着盘中的月饼说:“龙凤饼。”
李宗羲立马就对答说:“鸳鸯糕。”
林贵福不答,只笑。逼急了,他说:“我……对,狗熊包!”
掌院一听,气极了,吩咐下人把林贵福赶出院门。人散后,掌院还气,心中怒骂:“不识抬举的东西!”
还没骂完,突然顿悟:龙凤,一兽一禽;鸳鸯,两禽无兽。掌院拍掌一笑,气就消了,虽说“狗熊包”登不得大雅之堂,但狗熊,一畜一兽,倒比“鸳鸯糕”来得工整,他叹息道:“此儿不可小视。”
林贵福母亲病重,父亲请来一神汉,忙碌一阵后,取走了十块大洋加一块腊肉。林贵福阻挡不了,气不过,就悄悄在神汉的背篓上系了一根麻绳,还在绳尾系两块笋壳。
神汉赶夜路,听得背后有嚯嚯的响动,以为是鬼,念咒语挥桃木剑都没有用,走得越快声音越急,最后神汉被吓晕在山路上。早晨太阳出来,神汉发现了背篓上的秘密,羞愧难当,从此再也不敢装神弄鬼了。
李宗羲进京赶考,邀林贵福一同前往,林贵福说:“功名利禄梦一场,何必他乡认故乡。不去!”
开州衙内听说林贵福很聪明,不服气,找到他,故意刁难,说:“听说你鬼点子多,我们来打个赌,如果你能在三天之内,找个女人给你提裤子,我就输你良田十亩;如果不行,你就输我,怎样?”
林贵福哈哈一笑,说:“哪用三天?就今日吧!”
临江镇南有条河叫南河,河边有块麻柳树林,林贵福让衙内等人藏在里面看,不能出声,林外有一座浮桥。
浮桥是川东一带的特色,小河中放入几个木蹬子,木蹬子之间搭块尺把宽的木板,木板相连,行人就可以过河了。若是有两人相向而过,那就必须得有人让到木蹬子上去才行。
林贵福找来几根稻草系住裤子,一手摊一砣嫩豆腐等着。不久,他看见一个妇人上了浮桥,就急忙钻出林子从桥的这头也上去,走到桥中间,那妇人见林贵福的样子,远远地就让到了木蹬子上。
林贵福走到妇人身旁,一鼓气,嘭的一声,腰上的草绳就断了。那个时候人们都是穿的大腰裤,草绳一断,裤子一下子就掉到了脚颈颈儿。那妇人吓了一跳,差点掉入河中,看林贵福那个样子就羞红了脸,骂道:“你个背时鬼,要死啊!”
林贵福装出无辜的样子,央求道:“大姐,行行好,帮个忙。你看我两手不空,豆腐又这么嫩,转不得手。”
那妇人前后一看,没人,林贵福垮着个裤子站在浮桥中间也不是办法,自己还过不去,就帮他把裤子提了起来。
衙内当着那么多人打的赌,不好反悔,林贵福却将赢来的良田转赠给了盛山书院,掌院很感动,想搞个捐赠仪式,林贵福说:“不义之财,用在传义之地,功过相抵,不可兴师动众。”
林贵福胜了衙内,在开州的名气就更大了,但都说他是狗肉包子上不得席。一次,临江镇街上几个混混儿拦住他,说:“你不是会扯谎吗?你就扯个谎让我们听一下,如果不是谎,我们就不放你走。”
林贵福急慌慌地说:“莫涮坛子,我哪有时间给你们扯谎,今晚周老爷办堂会,请了两个戏班子,要我去帮忙打灯油!”
周老爷是临江镇镇长,混混儿们一听周老爷要办堂会,就放了林贵福,早早地来到戏楼前等候,直到天完全黑尽,他们才明白原来是上了林贵福的当。
林贵福在开州民间流传的故事还很多,就不一一叙说了。刘伯承、李宗羲和林贵福,他们在《开州志》里都有记载。只不过,刘伯承、李宗羲记在正文《人物传》里,而林贵福是记在附录《逸事轶闻》里的。李宗羲1884年离世,享年六十六岁,林贵福1920年离世,享年一百零二岁。
(《小说月刊》2015年01期)
小说采用什么叙述方式?写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小说中的林贵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说开头和结尾提到刘伯承、李宗羲,这对塑造林贵福这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为什么以“开州名人林贵福”为题目?请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