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贫寒)困调南和尉,有惠政。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玄宗在东都,酺(聚会饮酒)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是时颇言帝且第胜负,加赏黜。河内太守辇优伎数百,被锦绣,或作犀象,瑰谲光丽。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乃黜太守,德秀益知名。
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满,笥余一缣,驾柴车去。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岁饥,日或不爨(烧火做饭)。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忍去左右②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
B.①许之矣,不可负约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
C.①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②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
D.①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
下列各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秀不及亲在而娶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B.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C.河内人其涂炭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D.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依次分别表现元德秀“克尽孝道”和“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②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 ③德秀惟乐工数十人 ④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⑤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 ⑥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A.⑤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德秀具有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母亲在世时,竭尽了做儿子的责任,母亲去世后,严格按照习俗守孝;自己不愿结婚,但勇敢地担当起了养育晚辈的重任。 |
B.元德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不仅为官具有受人称道的良好素质,而且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很有才华,能够弹奏乐曲,创作歌曲,撰写辞赋。 |
C.选文中重点记叙了“盗尸虎还,举县嗟叹”这个故事,记叙“举县嗟叹”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赞扬元德秀具有有令必行,说话算数的高尚品格。 |
D.选文除了对元德秀进行了多角度的正面描写外,还通过他人的称颂和赞扬对元德秀进行了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
(2)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3)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4)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 朱昭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
9、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韬光养晦,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
B.夏人军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译文: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译文:
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溢:充满而流出来 |
B.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仗、依靠 |
C.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打开、发送 |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治:研究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太尉韩琦的仰慕、敬佩之情的一组是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②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④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⑤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以为文章是作者气的外在表现,有其气必有其文,而专学为文,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 B.苏辙十九岁时发现自己的交游甚窄,不利于文章的进步,所以决定离家出游。 | C.苏辙在书信中表达了欲拜谒韩太尉的深挚愿望和优游四方以有益于治文为政的打算。 |
D.文章援引司马迁言论和例举孟子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外在阅历和内在修养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3分)
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3分)
文化经典阅读(6分,3+3)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知十”与“闻一知二”都指对道理的领悟,前者比后者更透彻、更周全。 |
B.“不迁怒”重在待人,所谓“及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贰过”,则重在克己,所谓“闻过则喜”。这些都体现出颜回的“好学”。 |
C.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
D.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既包括学问方面的,也包括道德情操的培养。 |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很高,请你结合上述三段文字和自身情况,就颜回的某一品质谈谈自己的理解。(80字以内)
课内文言文阅读(18分,3+3+3+3+4)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加点词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
A.不耻相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
B.养生丧死无憾(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为……办丧事) |
C.谨庠序之教(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
D.项伯杀人,臣活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活) |
下列句中加点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
B.南取百越之地(的) |
C.极视听之娱(的) |
D.今者有小人之言(的)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 |
B.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的)蚓无爪牙之利(锋利的) |
D.收天下之兵(兵器)行军用兵之道(士兵) |
下列句子中不
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长乐王回深父(通“甫”) |
B.举酒属客(通“嘱”) |
C.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
D.振长策而御宇内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百越的君王都愿意服从、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司法官吏(审讯)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摆开锋利的兵器来缉查盘问(或“呵问来者是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8分,每小题2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
B.张良出,要项伯。要:要求。 |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不如因善遇之。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比较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语,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孰与君少长? |
B.窃为大王不取也。 |
C.愿足下更虑之。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A.亡去不义(我)逃离是不守信义的。 |
B.君安与项伯有故你怎么与项伯有故事呢? |
C.秦时与臣游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一起游玩。 |
D.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看着将军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