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小头:削尖脑袋钻营 |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抗怀:抗击或者怀念 |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体貌:以礼相待,尊重 |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会别:相会和别离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
①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 ②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③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 ④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⑤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⑥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⑥ |
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 民近农的思想。 |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 一份情感。 |
C.文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 累”的担心。 |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 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 |
思想。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2)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3)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以退。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自莒反于齐反:返回B.治国家不失其柄治:治理
C.是以滨于死滨:海滨
D.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 |
|||||
10.对于文章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表现了鲍叔知人能让 ,举荐贤人的高风亮节。
B.文章表现了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
C.文章叙述了鲍叔一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打动了齐桓公的故事。
D.本文叙述了鲍叔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的故事。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②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
③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少时避仇,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阳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从之,后入绿林中,遂与汉军合。更始立,以武为侍郎,与世祖破王寻等,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郸,请躬及武等置酒高会,因欲以图躬,不克。既罢,独与武登丛台,从容谓武曰:“吾得渔阳、上谷突骑,欲令将军将之,何如?”武曰:“驽怯无方略。”世祖曰:“将军久将,习兵,岂与我掾史同哉!”武由是归心。
及谢躬诛死,武驰至射犬降,世祖见之甚悦,引置左右,每劳飨诸将,武辄起斟酌于前,世祖以为欢。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世祖击尤来、五幡等,败于慎水,武独殿,还陷阵,故贼不得迫及。进至安次、小广阳,武常为军锋,力战无前,诸将皆引而随之,故遂破贼,穷追至平谷、浚靡而还。
世祖即位,以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十三年,增邑,更封鄃侯。将兵北屯下曲阳,备匈奴。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削户五百,定封为杨虚侯,因留奉朝请。
帝后与功臣诸侯宴语,从容言曰:“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盗贼。”帝笑曰:“且勿为盗贼,自致亭长,斯可矣。”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帝故纵之,以为笑乐。
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之,复拜武捕虏将军,合四万人击之。到金城,与羌战,斩首六百级。又战于洛都谷,为羌所败,死者千余人。羌乃率众引出塞,武复追击到东、西邯,大破之,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武振旅还京师,增邑七百户,并前千八百户。永平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马武传》,有删节)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因欲以图躬,不克克:成功
B.驽怯无方略驽:驽钝
C.受诏将妻子就国国:诸侯的封地
D.西羌寇陇右寇:贼寇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马武“忠勇”的一组是(3分) ( )
①复使将其部曲至邺,武叩头辞以不愿②武常为军锋,力战无前③坐杀军吏,受诏将妻子就国④武径诣洛阳,上将军印绶⑤帝故纵之,以为笑乐⑥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干六百人,余皆降散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世祖愈美其意,因从击群贼。(3分)
(2)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3分)
(3)覆军杀将,朝廷患之。(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郦食其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后,使郦生说齐王。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通“烹”) 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郦生至,入谒谒:拜见
B.延郦生上坐,谢之谢:道歉
C足下起纠合之众起: 出身
D.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走:逃跑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郦食其是“狂生”的一组是(3分) ( )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②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③郦生人,则长揖不拜④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⑤欲以径人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⑥而公不为若更言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3分)
(2)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3分)
(3)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3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成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日:“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虐政,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日:“朕西决矣。” 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
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说嚣日:“《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问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竞不称王。 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日:‘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日:“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注释】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嚣:(xiāo),奸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攻杀郡守,兴坐免坐:坐视 |
B.嚣矜己自饰矜:夸耀 |
C.常以为西伯复作作:发作 |
D.嚣病之而止病:患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同学者皆师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B.①兴闻而谓嚣日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①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D.①无益于实,有损于名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有政治远见,在众将领都不愿迁都的情况下,指出先平定赤眉然后迁都是本末 倒置,并劝说更始帝认清形势,安抚百姓,西进入关,稳定政权。 |
B.郑兴在赤眉军人关、东面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往西归附了隗嚣,隗嚣很虚心,以 礼相请,而郑兴却认为屈就于他是耻辱的,就推说有病不起来。 |
C.郑兴善于引经据典,他巧妙地引用《春秋传》有关言论来指出隗嚣身边将领心怀异 志,并引用孔子的话,批评隗嚣大量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做法。 |
D.郑兴喜好古文经学,他钻研《公羊春秋》,精通《左氏传》,造诣高深,与他一起学 |
习的人都以他为师。人们说起《左氏传》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
4.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5. |
断句和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