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里社祈晴文①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③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贶⑾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⑿之!
(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í):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lǚ):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贶(k uàn g):赐。⑥尚:希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于②庶几③垂④淫⑤冀⑥苟⑧恤
2.翻译:
①将以厚其家
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③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④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⑤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寻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御史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分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江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巡抚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免除
C.将以次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 推举
D.后咸丰中乃行之卒:最终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澎毅然身任遣从事一少牢告庙
B.于是三十余年纠葛,豁然一清不忍杀,以赐公
C.灾民赖之无失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
D.出川东道视止,行为迟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对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舞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后量力捐献,丰备仓种的粮食不得拿出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2)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阅读下面的唐代小说,完成小题。
离 魂 记(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重,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僚之选者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梦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恩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天地)之下,胡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既至,宙独身先至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潜有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尝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对文中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宙亦恚恨(深厚) B.乃倩娘行跣足而至(白白地)
C.今将我此志(强行改变) D.在舟中(看见)

下列句子中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家人莫知其状 B.其妻常恩父母
C.何其诡说也 D.或谓其虚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清河张镒因官于衡州 B.他时当以倩娘
C.其妻常父母 D.家人

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镒从前曾答应自己的外甥王宙,等女儿长大以后,把女儿送到太原去和王宙结婚,可后来张镒却答应了宾僚的求婚,把女儿嫁给了宾僚。
B.张镒被征调到京城去做官,但张镒不愿离开清河,就派王宙到京城去贿赂朝廷官员,于是才有了王宙与倩娘的生离死别。
C.当王宙和倩娘决别上路以后,倩娘自杀身亡,然后她的灵魂追上了王宙,和王宙私奔到四川,并生下了两个孩子,后来又和王宙一起回到了清河娘家。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五年里,张镒家竟然还没有埋葬倩娘。
D.陈玄祐小时候曾听到过倩娘离魂的事,后来又亲耳从张镒的堂侄、莱芜县令张仲规那里听到这件事的始末,意在表明这件事是真实的,而不是作者胡编乱造出来的。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天地)之下,胡颜独存也?
(2)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作者再三强调他写的事情是真实的,你怎样看待倩娘离魂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文言文阅读(20分。其中,选择题9分,翻译题8分,断句题3分)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  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敖弗敢宫内:通“纳”,接纳
B.臣母不当赵事坐:因……而获罪
C.孝文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伤:伤害
D.厉王母亦系:被囚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为筑外宫舍之
B.积土成山,风雨兴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
C.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D.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

赵王献美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
B.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杀了,而孝文帝也没有怪罪他。
D.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4分)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4分)
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3分,每两空1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 以 百 亩 之 不 易2为 己 忧 者 农 夫 也 分 人 以 财 谓 之 惠 教 人 以 善 谓 之 忠 为 天 下 得 人 者 谓 之 仁 是 故 以 天 下 与 人 易 为 天 下 得 人 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皋陶:人名,舜时的司法官。②易:治。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杨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五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删改)
[注]①烛之武:郑国人。②弦高:郑国商人。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州臧君相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B.师铎遣使彦过江趣:催促
C.不若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D.暮乃返薄:迫近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 )
①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②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③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余
④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⑤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⑥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B.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C.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D.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待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洪应明)《菜根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戆子记
[清] 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早期,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仆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蹋,与天子争是非,坐朝斑,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 ①戆(zhuàng):憨厚而刚直。②司阍(hūn):看门。③眴(shùn ):使眼色。④酡(tuó):饮酒脸红貌。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歌者一觞乎侑:佐助,指劝人饮酒进食
B.诱朴者共媒蘖    媒蘖:挑拨是非
C.主人强之       颔:点头同意 
D.主人语塞,之   谢:感谢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直接表现戆者憨直特点的一组是( )
①诧曰:“胡为来哉?”②挥拳逐去。③夺瓶还谏。④戆者止之。⑤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⑥而戆者可用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戆子记》是一篇寓言式散文,它主要记叙了三个佣仆的“黠”、“朴”、“戆”的特点,其中描写戆者指桑骂槐斥责主人言行不一的场面生动逼真。
B.黠者见风使舵,心机太多,讨好主人,如请歌伎、进谗言加害书童、寻找戆子的过错,是一个十足的市侩。
C.作者将戆者的厚直敢谏与黠者的狡黠媚上进行对比,将戆者的“可用”与黠者的“不可用”、朴者的“实无用” 进行对比。
D.作者因一“戆”字致使仕途多舛,几十年的宦海浮沉使他对“戆”感受颇深。黠者、朴者、戆者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寄予愤懑,讽刺时弊。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3分。)
(2)、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4分。)
(3)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