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青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注]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 嗼(mò):静默无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之而恶其貌 恶:讨厌。 |
B.搏其手而与之坐搏:握住,抓住。 |
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节:符节,用于做凭证。 |
D.故圣人之所贵贵:贵重。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
①故钓于渭以观之
②退而耕于野
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
B.田鸠在秦国待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封他为将军到秦国才见到了秦惠王。 |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对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好是我讨厌的。”门客把这句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了帷幕,握住了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待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才见到了惠王。他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像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林里,树叶都落下来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抢,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湣王因为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的北面 |
B.舟车冠盖之冲冲:行驶 |
C.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退:谦让 |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遗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中因 汴之余浸,以为陂池②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①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②其孰能讥之乎 |
C.①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D.①以与其子孙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全都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田苍莽,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②③⑤ | B.①②④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借事议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
C.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②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竟不之答竟:竟然 |
B.后意乃怿怿:高兴 |
C.及将出降出降:出嫁 |
D.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赍:携带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
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
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
C.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
D.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云谷传
[明]张岱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① ,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②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向与李玉成竹肉③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④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谓生死大事,迅速若此,真如梦幻,痛悼不已。归坐山斋,忆其生平,遂为作传。
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⑤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
【注】①岐黄:指医学。②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③竹肉:指伴奏和歌唱。④遗蜕:死去。⑤苍头:仆人。室人:妻子。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小小药肆肆:店铺 |
B.不可救则望之却走却:拒绝 |
C.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向:以前 |
D.排闼而入排:推开 |
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鲁云谷心胸豁达开朗的一组是()
①术擅痈疽,更专痘疹
②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③尤恨人唾洟秽地
④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
⑤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⑥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云谷医术高明,却遭到众人的怀疑,缘于他不墨守古代医学的陈规,不迷信古方。 |
B.文章拿鲁云谷与米芾相比,意在表现鲁云谷的性格和艺术修养都有米芾的风范。 |
C.鲁云谷好恶分明,个性率真,是作者的知心朋友,他的突然去世让作者悲痛不已。 |
D.文章补叙鲁云谷及其妻对雪水煮茶的不同态度,凸显出鲁云谷对待朋友情真意切。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
(2)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柳屯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苏子瞻学际天人,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选自李清照《词论》)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柳屯田、苏子瞻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 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忠告善道道: ②垂光百世垂:
③以众人待我众人: ④庶几 复悟庶几: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