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第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
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部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传写人物尤精,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襟度超轶,名士交誉之,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节选自《宋史·文苑六·李公麟传》)
李伯时,宋人人物第一。专师吴生照映前古者也。画马师韩幹,不为著色,独用澄心堂纸为之。惟临摹古画用绢素著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作天王像全法吴生。士人高仲常专师伯时,彷佛乱真。至南渡吴兴僧梵隆亦师伯时,但人物多作出水纹,稍乏神气,若画马则全不能也。伯时暮年作画苍古,字亦老成。余尝见《徐神翁像》,笔墨草草,神气炯然。上有二绝句,亦老笔所书,甚佳。又见伯时摹韩幹《三马》,神骏突出缣素,今在杭州人家,使韩幹复生亦恐不能尽也。
(节选自元代汤垕《画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陆佃荐用:因为 |
B.虽捐千金不惜捐:舍弃 |
C.专师吴生照映前古者也照映:照耀映射 |
D.神骏突出缣素突出:突然出现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画马则全不能也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
B.①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①以龙蚓鸟鱼为文②以其无礼于晋 |
D.①独用澄心堂纸为之②衡常思图身之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公麟好古博学且精通诗歌他古文字学造诣深厚,精于鉴别古器物,而且是个被誉称为北宋朝人物画家第一大家,他作画题材广泛,但最擅长的还是人物画。 |
B.李公麟有一次考定了朝廷得到的一枚玉玺,虽说京官们对玉玺来源众说纷纭,但他最后一锤定音地确认为李斯刻制的秦王之玺,可见他的确是个古玩鉴赏家。 |
C.李公麟在元符三年因病而退休,隐居龙眠山肆情于山水自然风光,但他退隐后生活并不寂寞,因为他能襟怀洒脱地作画自娱,且被当时的许多名士交口称赞。 |
D.李公麟作为一个杰出的画家,有自己的师承渊源,他画人物向唐代吴道子学习,画马向唐代的韩幹学习,晚年仍不停学习,常临摹高仲常和吴兴僧人凡隆作品。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
(2)伯时暮年作画苍古,字亦老成,余尝见《徐神翁像》,笔墨草草,神气炯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注: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明法令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矜其诖误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次:临时驻扎﹑住宿
C.明公亲董二十余万董:监督;督察
D.自天兵暂临暂:暂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司刑使相次而至 B.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泉涓涓而始流不赂者以赂者丧
C.何征发之不赴 D.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大王为何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诸囚) 相携哭于碑侧 B.(朝廷) 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C.(天兵) 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 D.(我) 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4.下列四组中,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
①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
百多人,另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诖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 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
严词驳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检校刺史时,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
陷,降为复州刺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壮: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 B.其姑告邻人之曰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其姑甚谨
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D.姑妄听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父亲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
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裴矩字弘大,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
B.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对待,接待。 |
C.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下任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伯父让之所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B.以夸诸戎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咸私哂其矫饰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少孤,鞠于外家,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宗道益自奋厉读书。袖所著文谒戚纶,纶器重之。举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调海盐令。县东南旧有港,导海水至邑下,岁久湮塞。宗道发乡丁疏治之,人号“鲁公浦”。
天禧元年,始诏两省置谏官六员,考所言为殿最,首擢宗道与刘烨为右正言。谏章由阁门始得进而不赐对①,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宗道风闻。多所论列,帝意颇厌其数。后因对,自讼曰:“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帝抚谕良久,他日书殿壁曰“鲁直”,盖思念之也。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众不敢对。宗道不可,曰:“若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帝、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宗道曰:“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太后遽命辇后乘舆。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绔子弟得以恩泽处邪?”枢密使曹利用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自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因其姓,且言骨鲠如鱼头也。再迁尚书礼部侍郎、祥源观使。疾剧,帝临问,赐白金三千两。既卒,皇太后临奠之,赠兵部尚书。
宗道为人刚正,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尝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不赐对:不能跟皇帝当面谈意见。②章献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时年幼,章献太后遂垂帘听政。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③七庙:历代帝王为进行宗治统治,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七庙只有天子才能设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鞠于外家孤:幼年丧父 |
B.诸舅皆武人,颇易宗道易:轻视,看不起 |
C.欲以大安辇先帝行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 |
D.宗道屡于帝前折之折:指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宗道请面论事而上奏通进司,遂为故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B.后因对,自讼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
C.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
D.宗道曰:“第以实言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任海盐县令时,县东南原来有小河道,能够引海水到城下。但是年久堵塞,宗道派遣乡丁疏通治理好了这条河道。人们从此称这条河道为“鲁公浦”。 |
B.宗道在朝廷上多次进谏从传闻得知的事情,皇上心里很是讨厌他说得太多。鲁宗道为自己辩解不成无奈辞职,皇上在大殿上写上“鲁直”二字,来表示对宗道的思念。 |
C.宗道曾指责章献太后不应该在七庙中设立自己的牌位,又当众阻拦太后的车队。要求太后不能无视先皇礼制弃车乘辇。对于这些指责,章献太后都能虚心接受并一一改正。 |
D.鲁宗道为人忠实,有次陪故人去酒店饮酒时遇到皇上紧急传唤他,他如实告诉了皇上,皇上果然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