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②。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③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觑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若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④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淳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选自邵长衡《八大山人传》,有删节)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会城:南昌。③藏钩拇阵:猜拳游戏。④跋:通“茇”,蜡烛根。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君亦堂闻其名,之官舍延:招请。
B.履穿踵,拂袖翩跹行决:折断。
C.翛然无画家町畦町畦:田界,比喻规矩。
D.澹公持寸札曰 寸札:短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疾良已二虫又何知
B.侄某识之皆出于此乎
C.然善笑,喜饮益甚缦立远视,望幸焉
D.忽狂忽喑,隐约玩世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老形象。
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C.本文写八大山人清晨冒雨来与作者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D.末段模仿太史公的笔法,表达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对他不被世人所了解的慨叹。

用“/”给下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
(2)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月三日,丕白: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着《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擦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建,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词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于邑,裁书叙心。——曹丕《与吴质书》
注释:①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七子”是指这一时期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孔融:字文举。“七子”中年辈最高。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后被操所杀。他的散文虽然骈俪成分极重,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陈琳:字孔璋。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王粲:字仲宣。“七子”中,他的成就最高。阮瑀:字元瑜。徐斡:字伟长。刘桢,字公斡。应玚:字德琏。②伯牙绝弦于钟期:《列子·汤问》中载:“伯牙善鼓琴,钟期善听之。”二人于是成为“知音”。后因钟期过逝,伯牙摔琴以表哀痛。以此比喻千古知音难觅。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类不护细行类:大都
B、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遂:完成,实现。
C、良有以也良:良好
D、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诬: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然无恐与足下不及见也。
B、其才学足以着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公斡有逸气,但未遒耳/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D、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3、下面四个句子与例句“妙绝时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B、固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第一段评价建安七子中部分人的人品、文章、著作,精当准确,要言不繁;第二段抒发自己的感慨,情真意切,精警动人。
B、作者对建安七子的评价,对伟长评价最高。其为人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其为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世。
C、文中引用伯牙绝弦于钟期,表达了失去朋友的悲痛感情;引用光武的话,感叹自己虚度年华、无所作为,表达了努力向前的心志。
D、文中作者对王粲的评价,惋惜多于称颂。他善于辞赋,但又体弱,不足起其文;所擅长的辞赋有古人在前,他无法超越。
5.翻译
①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②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③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乳母抱弄于书屏下弄:弄堂
B.心已默识识:记
C.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辄:就
D.擢在翰林擢:提拔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既壮而肤革不丰盈/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3.与“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天资聪颖。出生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指着“无”字“之”字问他,他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B.白居易以为:“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这是身为谏官的最好选择。既可以广君听、报君恩,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更重要的,还让自己避免了“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
C.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别人大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为社会服务,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5、翻译
①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环,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尝谱其世家谱:为……编写家谱
B.士固有离世异俗固:本来
C.而穷于用说之时穷:贫穷
D.而辄不遇者辄:总是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而穷于用说之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独行其意/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例句:为当世大人所器
A.暴见于王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C. 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 D.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4、全都能表现主簿才能的一项是()
①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②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作为③争以君所为书以荐
④谋足以夺三军 ⑤离世异俗,独行其意⑥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5、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宝元时,朝廷开设“方略”的选科,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陕西大帅范文正和郑文肃公,争着拿着为他所写的文章来推荐。
B.作者对许平不能得到一次施展才能智慧的机会就死去表示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惋惜之情。
C.先生享年五十九岁,死后安葬在真州的杨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几个儿子都做了官,女儿已经出嫁。
D.本文叙述生动,议论精当,叙议自然结合,很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6、翻译
①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②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复 多 尔 衮 书(节选)①史可法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今倥偬之际,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仇,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风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戮,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着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辜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乎!
往者,先帝轸念潢池②,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武,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兵民,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③,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成”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成”之头,以泄敷天之忿。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孟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该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昭鉴之!
弘光甲申九月十五日。
[注释] ①1645年4月,清军兵围扬州,清军主将多铎五次发书招降南明朝廷的扬州守将史可法,史可法坚拒不回。期间,时任清王朝摄政王的多尔衮曾致信史可法,写了《与史可法书》,此文为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复信。②轸念潢池:怜惜那些造反愚民。③“逆闯”:指李自成,下文“逆成”亦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啻:止,仅
B.后以小人构衅构衅:造成衅隙,结怨
C.规此幅员,为德不卒规:同“窥”,窥测
D.传之无穷,不亦休乎休:停止,罢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法且感且愧河水清且涟漪。
B.后以小人构衅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若乃乘我蒙难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D.当不越于斯时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这封《复多尔衮书》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史可法措辞极为软弱,对多尔衮委曲求全,反复为南明辩解,有人认为史可法忠君爱国,信中表达了将与扬州城共存亡的誓死决心。
B.史可法认为:从前,大清国助明朝驱除乱臣逆贼,其大义著于《春秋》;现在若乘大明内不靖,视明为割据,移军南下,那么,思仇关系,转眼颠倒。这样“为德不卒”之举,将为贼匪之徒暗笑!
C.在写完这封给多尔衮的回信后,史可法随即派人火速赶往燕京,与多尔衮缔结“牛耳之盟”,同时,马上“奖率三军”,“长驱渡河”,去剿灭“逆贼李闯”,以完成光复神州之志。
D.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抒述了誓不降清之民族大义,洋溢着慷慨激昂之情,字字珠玑,词采华章,实为晚明难得的较有风骨的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
译文:
(2) 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
译文:
(3) 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译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①[尼]通“泥”,停止。②[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③[俾]使。④[徼]谋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殚:竭尽 B.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庖:厨师
C.秦以山西鏖六国山西:崤山以西 D.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草茅:指民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①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C.①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②大王来何操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兴学”作用或目的的一组是()
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②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③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④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⑤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⑥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