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②。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③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觑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若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④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淳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选自邵长衡《八大山人传》,有删节)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会城:南昌。③藏钩拇阵:猜拳游戏。④跋:通“茇”,蜡烛根。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延:招请。 |
| B.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决:折断。 |
| C.翛然无画家町畦町畦:田界,比喻规矩。 |
| D.澹公持寸札曰 寸札:短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久之疾良已之二虫又何知 |
| B.其侄某识之其皆出于此乎 |
| C.然善笑,而喜饮益甚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老形象。 |
| 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
| C.本文写八大山人清晨冒雨来与作者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
| D.末段模仿太史公的笔法,表达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对他不被世人所了解的慨叹。 |
用“/”给下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
(2)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
读下面一则《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此则文字记录的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不超过10字)
(2)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100字左右)
文言文阅读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
迫视之,所云两台,
实两峰也。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石铁色,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
,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
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 其上更有异否?四际云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距可数百步 可:大约 |
| B.盍处一焉,以谢山灵盍:为什么 |
| C.微子言,不及此微:如果没有 |
| D.如披草寻磴披:分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组是( )
| A.①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②蟹六跪而二螯 |
| B.①日之夕矣,舟泊前渚②句读之不知 |
| C.①呼舟子劳以酒 ②皆以美于徐公 |
| D.①较诸二子,不多乎哉?②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 B.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 C.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 D.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
作者没有走出船中一步,为什么说“快矣哉,是游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
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
(1)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译文:
(2)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
译文:
(
3)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时天下扰乱扰:乱 |
| B.除武都郡丞除:除去 |
| C.不盈数月辄致丰积致:取得 |
| D.为政明断,甄善疾非甄:鉴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 B.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
| C.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 而乃以手共搏之 |
| 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
|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集市贸易兴旺。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
|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
|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
(2)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
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
: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及属稿属:写 |
|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 |
| C.遂大困,寻死富阳寻:不久 |
|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贾:商人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 城祖上世代 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
|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
|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
|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文言文阅读
◇集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问涂厕之刑人执:捉拿 |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列举罪 过,指责。 |
| C.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众人:像大多数人一样 |
| D.于是襄子大义之义:认为……合乎正义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 A.②⑤⑥ | B.③⑤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
|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
|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
| D.豫让最后一次行刺赵襄子以失败收场,赵襄子没有再次赦免他,但还是同意了他“请君之衣而击之”的要求,满足了他以这一特殊形式回报智伯的愿望。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史记•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
其君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