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 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稾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 
| B.雎详死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 
| C.范雎大供具供具:摆设酒食。 | 
| D.与诸侯通,坐法诛坐法:犯法判罪。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 
|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 
|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 
|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 
|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 
|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 
|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④才:品质。⑤哲:哲人,明智的人。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⑦否(pǐ):运气坏。⑧还周:循环。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恒克己而复礼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①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
  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礼义,捐廉耻捐:舍弃 | 
|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致意 | 
| C.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先:首要 | 
| D.未有不本于廉耻者本:作为根本 | 
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善乎,管生之能言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 B.则天下其有不乱其有不敢不尽力乎 | 
| C.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向不为斯役,则久病矣 | 
| D.悉以金马还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它们的沦丧会导致国家灭亡。 | 
| B.羞耻之心最为重要,不廉洁,违背礼义,其根源往往是由于没有郑之心。 | 
| C.颜之推对齐朝人教子的做法俯首赞同,在乱世做官,他保持着清醒。 | 
| D.张奂正直廉洁,任安定性属都尉时当众退还羌人赠送的马匹和金鐻,威化大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陈书》目录序曾巩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廉撰。
 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佑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夫陈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自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于坏乱之中,苍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者,可谓笃于善焉。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可废乎?
 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事放逸,乃诏撰次次序、顺序 | 
| B.可章示后世文章 | 
| C.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事物之一头或一方面 | 
| D.虽其事已浅,然亦各施于一时时间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观察等之为此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B.而其书亦以罕传不赂者以赂者丧 | 
| C.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患祸势利动其心者吾妻之美我者 | 
| D.则陈之史,其可废乎?其孰能讥之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书》撰写过程异常艰难,历经几十年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 | 
| B.曾巩等校正者态度严谨,收集多方资料进行比照,对原文存疑之处也会加上注疏。 | 
| C.曾巩认为,《陈书》中记录的历史可以帮助求学者了解朝代兴亡的缘由,考证当时的制度,也可以使当时君子的事迹流传后世。 | 
| D.曾巩认为,《陈书》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广泛流传,并非是内容不佳,而是因为时运不济。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