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衙,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立罢之。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资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部,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他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理财者,未有及此。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②偃骞:不顺利,困顿。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甫冠,名闻四方甫冠:刚戴上帽子。 |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岁饥:当年饥荒。 |
C.讽富人自实粟讽:劝告。 |
D.贼良民贼:残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曾巩才和德的句子是( )
A.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
B.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
C.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 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
D.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
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文采非凡,年少时作文曾被文坛巨匠欧阳修称奇,成年后,文章让朝野上下都很震惊,越写越成功。 |
B.曾巩作越州通判时,曾废除到期还在收取的酒场钱并在灾荒之时全力筹集粮食,使百姓就近不过度花费就能购买,这些措施都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
C.在齐州作知府时,豪强周氏之子仗恃财势侵害百姓,为非作歹,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却果断将其绳之以法。 |
D.曾巩既有为官的才能又有文学盛名,但长时间在京城以外各地方官任上调来调去,他却不以为意,这表明他对名利地位的淡泊。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C.此世所以不传也 | D.得璧,传之美人 |
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夫晋,何厌之有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孔子曰:“何陋之有 |
《师说》中出现的“师”字大致有如下意义,“老师”“以……为师”“学习”“从师”“具有专门技艺的人”,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A.①③⑤∕②⑥∕④⑦∕⑧∕⑨ | B.①⑤∕②⑨∕③④∕⑦⑧∕⑥ |
C.①⑤∕②④⑦∕⑥⑧∕③⑨ | D.①⑤∕②⑨∕③∕④∕⑥⑦⑧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卅宰。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卅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数,设婚姻之礼。期年间,
邦俗从化。先是含
、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募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又耒阳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遂招来亡命,多致奸盗,飒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五百万。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太守归家,须后诏书。居二岁,载病诣阙,自陈困笃,乃收印绶,赐钱十万,后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佣以自给给:给予 |
B.辄发民乘船发:征派 |
C.于是役省募息息:停止 |
D.载病诣阙诣:到……去 |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卫飒政绩的一组是()
(1)辟大司徒邓禹府
(2)举能案剧
(3)修痒序之教,设婚姻之礼
(4)习其风土,不出田租
(5)列亭传,置邮驿
(6)罢斥私铸
A(1)(3)(6) B(3)(5)(6) C(2)(4)(5) D(1)(2)(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卫飒仕途坎坷,被贬为边远地区桂阳的太守。到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 |
B.卫飒在治理桂阳时,免除劳役,处罚了奸吏,同时还凿山通道,方便交通,于是流民逐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
C.卫飒管辖的耒阳县出产铁矿石,他禁止私人冶铁,这样做不但减少了犯罪,而且增加了县里的收入。 |
D.卫飒历仕王莽、光武两朝,老来贫病交加,由于他为官清![]() |
把文言文阅读
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郡远者,或且千里。
译文:
(2)会飒被疾,不能拜起。
译文:
(3)视事十年,郡内清理。
译文:
阅读下面的寓言,按要求答题。
蝜蝂传
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栙,辄持取,其首负之栚。背愈重,虽困剧不止栛也。其背甚涩栜,物积因不散栞,卒踬仆栟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栠。至坠地死。
【注】①爬行时遇到东西;②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③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④不光滑;⑤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⑥被压倒;⑦不肯停下来。
读了上面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你觉得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怎样的启示?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古文观止》)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 |
B.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目:看做 |
C.尽解党人而释之释:解释。 |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已无救矣②理固宜然 |
B.①所惜者名节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C.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D.①惟君子则有之②此则寡人之罪也踿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
B.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 |
C.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
D.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
B.文章第③节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进行了反复的论证。 |
C.文章第栜节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乱![]() |
D.本文是一篇富有战![]()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译文:
(2)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译文:
(3)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嫌隙,感情上的裂痕),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赈济)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通“擒”)。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闚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
(选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纲纪门户 朝廷 | B.宿恶荡除 保留的 |
C.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 诽谤 | D.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嫌弃 |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逊开仓谷以振贫民①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
②而吾以捕蛇独存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①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①非羽所忌,无复是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孙权知人善任是陆逊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
B.吕蒙在陆逊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
C.关羽并不清楚吕蒙、陆逊的计策和谋略。 |
D.吕蒙并不十分同意陆逊对关羽的分析,希望陆逊不要急于求成。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
(2)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