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己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书博鸡者事》高启)下列句子中加线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贵,将按郡至袁(巡视) |
B.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谦让) |
C.否则阖门善俟(等候) |
D.台臣惭,追受其牒(状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博鸡者遨于市遮豪民于道 |
B.胁服,夺其官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 |
C.第为上者不能察若为民不自谨 |
D.是足以报使君未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博鸡者见义勇为、有勇有谋的一项是( )
①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 ②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 ④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⑤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 ⑥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2)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齧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也。”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挑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也。壬申,朝于武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夫胹熊蹯不熟胹:烧煮 |
B.初,盾常田首山田:耕种 |
C.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觞:进酒 |
D.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恶:罪名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盾忠贵得民的一组是
①使鉏麑刺赵盾②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③晋灵公饮赵盾酒④盾遂奔,未出晋境
⑤得民和……盾复位⑥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顷王死后,周王室和诸候国都不安定。王室内公卿争位,诸候国内国君与臣下不协,赵盾为周王室及晋国都尽力改变。 |
B.晋灵公生活奢侈,对臣下百姓暴虐厚敛,不听忠言,残害忠良。导致臣民都不依附他,最后被将军赵穿袭杀而死。 |
C.赵盾有慈悯心肠。看到桑下有人挨饿,就送他饭吃;得知其孝,还增加饭肉。后来难中得此人相救并一同逃走。 |
D.孔子认为赵盾仍然是一位良好的大夫。后来赵盾让其弟赵穿从周王室迎回了黑臀,并拥立他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成公。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2)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启:禀告。 |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
C.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器:看重。 |
D.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4分)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②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③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释】①必:必然的意志。②休:美好。③皇:通“遑”,闲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肆:放肆 |
B.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稍微 |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艾:停止 |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符:标志 |
下列选项中不能都表现“天可必”这一观点的一组是
①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②仁者必有后③善恶之报,至于子孙
④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⑤天将复兴王氏也欤⑥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从天命有常这一角度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
B.第二段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 |
C.铭文歌颂了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同时批评了我们普通人追求名利不加强道德修养,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的错误想法。 |
D.文章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写作上叙议结合,挥洒自如。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译文:
②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③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痰,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心术(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縋(zhu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眨眼 |
B.凡兵上义上:崇尚 |
C.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殆:危险 |
D.据兵而寝据:靠着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心术”具体内容的一组是()
①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②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③一战而胜,不可用矣;④知理而后可以举兵;⑤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⑥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③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节各有妙用。一、二节论治心,三、四节论养士,五、六节论审势,七、八节论守备,而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
B.作者认为,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 |
C.文章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长和短、尝(试)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对战争中的问题,作者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
D.本文给人以跌宕顿挫之感,得力于文中大量整句的熟练运用。这些整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而且是极富哲理的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
请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2)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3)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9处)
梁 丘 据 谓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婴 闻 之 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婴 非 有 异 与 人 也 常 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故 难 及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③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⑥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⑦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⑧见之欤?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推崇,归附。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岐山,在凤翔境内。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⑦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⑧傥:或许。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向 |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逃跑 |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矍然:吃惊的样子 |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方山子隐逸生活的一组是()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③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④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⑤俯而不答,仰而笑⑥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A.①②④ | B.①④⑥ | C.④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
B.方山子曾带着两名骑马的侍从在西山游猎。见前方一只鹊鸟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杀,未能射中。方山子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
C.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他们的不寻常行为有可能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
D.此文所传,非寻常人物,而是一位“异人”,不是人物一生,而是人物半生事迹的若干断片。其结构方式舒卷自如,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人物刻画别出心裁,皆独标新格。 |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请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