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历史学家评论拿破仑政权时指出:“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A.拿破仑以君权统治维护大革命成果 |
| B.拿破仑帝国实行的是军事独裁统治 |
| C.拿破仑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内涵 |
| D.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是法国历史的倒退 |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赫鲁晓夫推行的农业改革 | B.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C.中国推行人民公社化体制 | D.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的核心是
|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
| C.核武器使美苏关系逐渐缓和 |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
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苏联的购买力则占到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90%,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50%。这说明
| A.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 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
| C.苏联对机器需求的增加 | D.苏联是进口机器的国家 |
《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形势发生变化”是在
| A.18世纪晚期 | B.19世纪末期 | C.19世纪前期 | D.20世纪中期 |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国家权力重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