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材料反映的主要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
C.中外生产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
D.当时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
1966年戴高乐在访苏期间,曾经由衷地对勃烈日涅夫表示,“有你们帮助我们抵抗美国的压力,我们很高兴”。但是他发现苏联领袖趾高气扬时,便话锋一转,“当然我们也很高兴有美国来帮助我们抵抗苏联的压力”。这说明戴高乐在外交上()
A.既反对美国又反对苏联 | B.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
C.摇摆于美苏两国之间 | D.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封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封御诏写满了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等等这样的词儿。其实,洪秀全这封诏书,是在褒奖他的洋兄弟们。在这一年的春天,英法联军在海口、天津打击清军,洪秀全很高兴洋兄弟们终于出手帮自己灭清妖了。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作战对象 | B.太平天国与英国有共同的信仰 |
C.太平天国运动不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 D.太平天国对英国本质认识不清 |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之一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丽丝·奈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
C.称赞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认为中西方制度都适合了自己的国情 |
196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标题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文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党支持广大革命群众的创造,支持革命群众广泛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这些大民主的形式。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群众都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他功劳多大,地位多高,资格多老,群众都可以批评。”文章中的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空前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
B.可广泛吸取群众意见与形成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
C.群众民主意识被阴谋家利用从而导致国家动乱 |
D.使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成为国家的主人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