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视野中的世界
下列两幅地图反映了16-17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的形状。
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请判断这两幅世界地图,哪一幅出现的更晚?
(2)比较两幅世界地图,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出现了哪些显著变化?
(3)根据所学,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上述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美、英、法、西等国的代理商以香港为基地,在华南沿海地区散发传单和图片,诱骗中国人去国外当苦力。1847年即有华工被“招请”赴美国。——《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向东北地区移民,要将日本移民作为自耕农在东北重要地区安居下来。从1932年到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关东军特务部先后14次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武装集体移民,共移入日本人约27万。
——《东北经济掠夺》
材料三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别和上海经济发展需要,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是上海如今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人口问题。市人口计生委透露,全市外来常住人口2007年为499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7%,来沪人员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造成怎样的社会后果?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上海,对上海的发展经济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 3)除上述原因外,你认为还有那些因素造成人群的迁移?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还是口头叙说的资料,凡是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或距离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请根据上述标准,标出以下四则材料所属资料的类别,然后说明理由。
第一类: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第二类: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材料一: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为后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
材料三:2004年12月28日,陕西省提供的《周秦汉唐文物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次大展向我们展示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大量宝藏遗珍。
⑴材料一:资料,第手资料,理由:
⑵材料二:资料,第手资料,理由:
⑶材料三:资料,第手资料,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注: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奏折”,均源于张学良秘书王家桢,通过台湾富商蔡智堪秘密潜入日本皇家书库的手抄本。
材料二:1930年,日本外务省向中国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日本学者也质疑:“奏折”写法不符合日本格式;“奏折”日文原件未被发现;“奏折”有许多史实性错误:如,田中欧美旅行归途中在上海遭遇刺客。事实上田中上海遭刺是从马尼拉的归途中。如:关于铺设吉海铁道问题。吉海铁道开设是昭和4年5月,上奏是昭和2年,显然存在时间上的矛盾。——(日)秦郁彦《追踪昭和历史的秘密》
材料三:在远东国际法庭上,美国籍辩护律师提出:(奏折)“文章的记述矛盾点多”;盟军在日本档案中从未发现文件存在。法庭裁定“奏折”作为“日本图谋世界征服的证据不足”。中国学者断定这是出于美国最高利益考虑纵容日本战犯—黄鹤逸:《东京大审判》
材料四:认为“奏折”真实性的学者推测:一、“奏折”原件可能毁于战火:1945年的美军东京大空袭将皇宫作为重要轰炸目标,文书典章损失惨重。二、日本当局故意销毁罪状:日本1945年8月15日投降,美军8月30日东京登陆,半个月内日本各级政府拼命烧毁文件,政府大厦顶上一直浓烟滚滚。三、侵略行动与“奏折”基本一致:1929年后日本的侵华行动与“奏折”如出一辙。——《田中奏折探隐集》(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1)《田中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支那”或“世界”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
(2)80年前的媒体“曝料”引起世界哗然!根据上述材料,80年来就《田中奏折》这一“现象”,曾经有过哪三种不同的“结论性”判断?
(3)依据上述材料,请提出你对这些“结论性”判断的评述。
2009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问题
(1)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
(2)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
(3)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的遭遇?
(4)从“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剑桥中国秦汉史》
⑴材料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制度?它是何时结束的?
⑵请以中央政府为例,对材料中所说的“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做一简要阐述。
⑶材料称“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