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五千年,经历了“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时期的身份认同。这既是中国文明生成的过程,也是中国文明世界化过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请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先秦到隋唐时期是“中国之中国”时期,是中国文明产生和形成的时期。中国文明被境内各地区、各民族普遍认同。请回答:“中国文明”包含哪些内容?
(2)从明清时期到现在是“世界之中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融入世界的道路充满曲折。请根据所学知识描述明末清初到近代时期中国融入世界的艰难历程。
(3)以为学者说过,1949年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往往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的。”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秦朝统一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力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某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功劳很大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威望极盛一时。汉景帝时,窦太后希望封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约定予以拒绝。汉武帝幼年继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初年,窦婴任相,一次奏事,座谈尽日荐举升迁官员,严重侵犯了皇帝用人权。汉武帝内心不满,说,你举荐完了吗?我要举荐了。丞相又请求占用少府之地扩建宅第,汉武帝愤怒说道,你为何不占武库之地呢?
材料二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材料三公社规定所有行政人员都可以随时撤换。为了防止国家变质,巴黎公社还成立调查委员会以监督公社委员。为了防止高级岗位像以前那样成为政客们攫取钱财的肥缺,公社规定最高工资为每年6000法郎,也就是一个优秀工人的收入。公社希望通过取消特权来防止人们的腐化。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汉武帝时针对丞相权力过大的事实,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丞相权力?
(2)据材料三,美国“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是指什么?有人说英国在权力制约上的做法对美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请问17世纪末的英国是怎样实现对国王权力制约的?
(3)据材料三,巴黎公社通过哪些手段来约束公务员的权力?尽管公社创作性的采用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绝然不同的管理手段,但依然不能避免其失败的命运,其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民总数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怠慢神和蛊惑青年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利克里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三个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三个材料中有关“民主”含义的本质区别。
(2)从现代化视角来看,材料三所指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英法革命“如出一辙”?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这个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材料三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会议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
(3)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4分)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