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要求推翻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
C.认识到工农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D.强调平民阶级组织的基本民主权利 |
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说明()
A.毛泽东对于革命的朋友和敌人尚未有清晰认识 |
B.毛泽东反对我党在革命中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 |
C.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得到了所有革命阶级支持 |
D.毛泽东初步阐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
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 |
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 |
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
D.中国开始才引入了科学的概念 |
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
朝代 |
最高财政收入 |
北宋 |
100000000两白银 |
南宋 |
80000000两白银 |
明代 |
5000000两白银 |
清代 |
3000000两白银 |
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
B.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
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
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
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 |
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 |
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 |
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
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 |
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
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