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科学论证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 500亿元,将通过以下五个渠道筹集:①按“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③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④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⑤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材料二:2014年2月4日人民网载文指出,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然而一些地方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愈演愈烈。在大量违法用地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所为。安徽省某县近年采取少批多征、未批先征等手段,违法占用农民耕地千余亩,引发冲突,造成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极度紧张。一些群众认为,这些被占用的土地设为开发区和工业园,名为发展经济,其实就是圈地炒地皮。(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会给企业经营带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建设法治政府。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2010年我国中央财政重点关注民生领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支出安排合计8077.82亿元,比2009年增长651.34亿元,增长8.8%。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2)说明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教育是民生的重要内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9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财政增幅减缓的情况下,各级财政仍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教育公平加快推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请从文化的角度说明,我国重视发展教育的意义。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世博会作为人类文明集中展示的平台,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国家馆以整体大所了的建筑造型整合了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传承了经纬网格的传统建筑文化;地区馆建筑表皮镌刻着叠篆文字,传达了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海世博会场馆蕴含着中国元素有何意义。
材料二:美好的世博会离不开辛勤的志愿者。2010年1月19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志愿者新闻发布会公布,截至2009年底,海 内外共计61万余人报名争当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其中成功注册报名者为56万余人。
(2)假如你是一名志愿者,请你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做。
2010年,中国的现代化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今后,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材料一:中德美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比较
国家 |
五年GDP平均增长(%) |
人均GDP(美元) |
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 |
德国 |
2.26 |
33099 |
1.72 |
美国 |
1.10 |
42067 |
2.62 |
中国 |
10.01 |
3782 |
12.87 |
材料二:根据IEA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又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8年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总和。2009年,中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3)经济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调结构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请说出这一原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论要求。
材料一、下图是几届世博会会徽图:
材料二、
在主题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中,美国馆主题为“拥抱挑战”,俄罗斯馆主题为“新俄罗斯:城市与人”;英国馆主题为“传承经典,铸就未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