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5/8 |
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
把新鲜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和分光镜之间,在光谱中可以看到最强的吸收区在
A.绿光部分 | B.红光和蓝紫光部分 | C.蓝紫光部分 | D.黄橙光部分 |
下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
B.甲结构上的反应所需的能量是由乙结构上的反应提供的 |
C.甲、乙两种生物膜除产生图中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
D.影响甲、乙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
下图为水绵结构模式图,恩吉尔曼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白光束对水绵细胞的不同部位(如a处)做点状投射,发现水中的好氧细菌明显聚集在叶绿体被光投射处;若将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此实验说明
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
B.氧气是由水分解来的 |
C.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
D.光合作用需以二氧化碳作原料 |
下图是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物质和B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比是
A.1:2 | B.8:9 |
C.2:1 | D.9:8 |
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
A.分子量最小 | B.分子量最大 |
C.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 | D.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