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 A.继日本之后,美国也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
| B.它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
|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
| D.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
|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市场 |
《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监管人员)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 B.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 C.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D.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
|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
|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