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系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
|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
| C.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
| D.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权……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经济竞争加剧 |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
| C.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D.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
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曾对工厂用工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并于1833年颁布《工厂法》等法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1832年议会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
| B.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
| C.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 |
| D.马克思主义已在英国广泛传播 |
美国学者洛温在《老师的谎言》中提到:“事实上,在15世纪80年代,欧洲人可能已经在纽芬兰岛周围捕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它的划时代意义源于欧洲对它的回应方式。因此,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这一说法
| A.肯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但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
| B.否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也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
| C.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也肯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 |
| D.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但否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