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七七事变 |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C.恢复高考制度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有人评论说:“《诗经》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这表明《诗经》
A.注重描写人的内心世界 | B.蕴涵人文主义精神 |
C.具有深厚浪漫主义色彩 | D.引领诗歌发展方向 |
《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
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D.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欧联盟的东扩,西方文明的影响还在扩大。但这两个东扩还不一样。前者是战略性的,后者更加偏重于制度性,欧洲人的脑子里还有罗马帝国的影子。这主要反映了()
A.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激烈对抗 |
B.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强化 |
C.西方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
D.西欧人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