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的中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
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
多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国内史学界及官方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研究认定存在一定争议。而日本不同派系对此则存在较大差异,并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有“虚构、夸张”之嫌。这反映了()
A.证据充足最终能够还原历史全貌 |
B.日本研究结论全然罔顾史实真相 |
C.遇难人数不明阻碍屠杀事实认定 |
D.立场先行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
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