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化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A. 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 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 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

A.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条件
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
C.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
D.以井田制为基础

《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农作物品种丰富
C.出现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在1925年12月1日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写道:“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这说明()

A.毛泽东对于革命的朋友和敌人尚未有清晰认识
B.毛泽东初步阐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C.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得到了所有革命阶级支持
D.毛泽东反对我党在革命中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