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结论三: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1)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2)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伟大事件之一,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发展。这不是过甚其词的夸张,而是历史前进必经的阶梯。
一一《缅怀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2011年,全国政协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活动就是举行纪念大会,还要拍摄专题的文献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行纪念邮票、纪念币,也将积极支持两岸同胞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
武汉市也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为契机发展城建,仅仅最近两年政府投入建设资金就超过1000亿元。首义文化区、辛亥革命博物馆、首义南轴线城市景观工程、辛亥百年庆典道路等,都将在今年9月份以前完工。
—一全国政协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的一件史实加以说明。(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
材料二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来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而坐享了民主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
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突出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的?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和美国二者分权的目的有何本质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秦汉大一统的初期,中国已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曲折发展,时断时续,最多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力量较为薄弱时,市场力量才能稍微脱颖而出。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多寡。”“历代经济情况的好坏,主要是依赖充分条件的‘充分’与否,即政府干预的多寡:凡干预较少者,则发展情况较优,否则较劣。”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卷)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突变”。具体到辛亥革命而言,它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同样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经济突变”,只不过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较长,表现不如政治突变那样激烈而已。
——朱荫责《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你认为材料三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