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 
|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 
|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 
|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 | B.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 
| C.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 D.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 | 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 
|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 | 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 
|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 
|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 
|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昧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 
| B.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 
|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 
| D.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先进,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它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A.法律至上原则 | B.对公民权的尊重 | 
| C.自由公正意识 | D.人文主义精神 |